Page 60 - 舟山市志(1989—2005)中卷
P. 60
区的双拖渔船大多集中在东海南部渔场以捕带鱼为主,岱山县和嵊泗县双拖渔船则大多集中在北面的大沙、
沙外、江外等渔场以捕小黄鱼为主。
双拖作业渔获物除带鱼、小黄鱼外,还有梅鱼、鲳鱼、鳗鱼、头足类及底杂鱼等。
单拖作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投入少,经济效益较好,在舟山数量逐年增加,最多在2003年有
652个单位。该作业渔船主要分布在普陀区,全区2005年有469个单位,占全市的82.4%。单拖作业主要渔获物
有头足类、带鱼、马面鱼、刺鲳、鲆鲽类、〓鱇鱼和海螺类等。
拖虾作业 舟山拖虾作业始于1976年,是浙江省发展拖虾作业最早的地区。起初,从江苏引进桁 杆拖
虾网具开展捕虾生产试验,成功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90年代使用脉冲惊虾仪后,产量明显提高,
船数大增,渔场扩大。随着拖虾渔场向外扩展,拖虾渔船逐渐大型化、钢质化。进入90年代后,拖虾作业渔
船数量基本稳定,产量稳定在30万吨上下。渔船数最高年份为1995年,有4156个单位;产量最高年份为1998
年,拖虾总产量39.26万吨,占当年全市捕捞总产量的30.34%。拖虾作业渔船最多是普陀区,2005年有912个
单位,占当年全市拖虾作业总数1785个的51.1%。
拖虾作业主要渔获物是各种虾类,兼捕鲆鲽类、鳎类、海鳗、白姑鱼及蟹类等。
流网作业 近海沿岸的流网作业,是舟山传统作业之一,历史悠久,其产量在舟山海洋捕捞产量中所
占比重不大。近海流网种类较多,按渔获品种分,有鲳鱼流网、〓鱼流网、鳓鱼流网、蟹流网和黄鱼流网;
按作业水层分,有重流网、轻流网等。深水流网作业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广东引进的一种外海流网,以捕捞
栖息在深水处方头鱼等底层鱼类为主。深水流网作业渔获量不大、产值较高,因其操作技术和渔获保鲜要求
较高,在舟山发展不快。该作业以普陀区的桃花镇为多,2004年最多达到60个单位,占全市深水流网作业的
一半。随主要捕捞对象鲳鱼、鳓鱼、梭子蟹等资源衰退,传统流网作业逐年萎缩,1989—005年,流网渔船
2
从2000多艘缩减至500~600艘。
流网作业的主要渔获物有鲳鱼、〓鱼、鳓鱼、梭子蟹、方头鱼、白姑鱼、刺鲳及鲷科鱼类等。
蟹笼作业 20世纪90年代初由浙江水产学院研制成功。蟹笼作业油耗低、成本低、效益好,受到渔民
欢迎,尤其是岱山、嵊泗等地引进蟹笼起拔机后发展更快;蟹笼起捕方式由手工起拔改为现代化自动投放和
起笼,每船蟹笼携带数量也由最初儿百只增加到3500只以上。该作业以捕海底蟹类为主,兼捕章鱼等头足类。
2005年全市发展蟹笼作业608个单位,其中岱山县417个单位,占该作业总数的68.5%。2004年产量最高,全市
53905吨。
灯光围网作业 该捕捞作业以鲐 鲹鱼为主,渔期一般在7— 9月,渔场主要分布在浙江近海沿岸。灯围
作业舟山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后因资源、市场等原因,出现较大滑坡,1994年最
少时只剩6组。1996年灯光单围成功引进,得以迅速恢复发展。《中韩渔业协定》实施后,海洋捕捞作业空间
压缩,灯围作为部分对拖、帆张网渔船在伏休期内的有效兼作作业方式,受渔民青睐。2001年,在普陀虾峙
进行群众深水灯围试捕。灯围作业范围由过去传统近海渔场向外海开拓。2005年,普陀广荣渔业公司成功从
广东引进7组深水灯围。至2005年底,全市常年深水灯围单位30余组,灯围总单位569组(图4-27)。
帆张网作业 该作业于1993年前后从江苏引进,具有适渔对象多、捕捞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
特点。1994年在舟山渔区推广,发展迅猛,1996年发展到1287个单位。2001年作业单位和产量最高,有16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