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7
“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 放光六瑞,起发之端,由序也。 问答释疑,
正说弄引,叙述也。 具此三义,故称为序。 品者,《中阿含》 云:“跋渠,此翻为
朱 品。” 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 也。 或佛自唱品,如《梵网》 ;或
①
②
封
鳌 结集所置,如《大论》 ;或译人添足 ,如罗什。 今《药王本事》 是佛唱 ,《妙
③
④
⑤
天
台 ⑥
集 音》《观音》等是经家 ,译人未闻。 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
第 二、诸师对《法华经》分文的异解
二
册
⑦
佛赴缘作散花、贯花 两说,结集者按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目。
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 若纯用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 又佛说贯、散,
集者随义立品。 《增一》云:《契经》一分,《律》一分,《阿毗昙》一分。 《契经》
更开四:谓《增一》《长》《中》《杂》。 《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长阿含》 破邪
见,《中阿含》明深义,《杂阿含》明禅定,《律》开五部及八十诵,《阿毗昙》开六
足、八犍度 等。 《阿含》 谓施、戒、慧、六度皆足也,谓根、性、道、定等八种聚
⑧
① 《中阿含》:为阿含部经典之一。 阿含部是原始佛教方面的经典,后为小乘经之异名。 北方系佛教
的阿含部有《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和《杂阿含》 四种。 南方系佛教的阿含部包括长部、中部、相应
部、增支部和小部五种。 (见《大正藏》第一册)跋渠,梵语 varga 的译音,意译为部、品。
② 《梵网》:即《梵网经》,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之略称。 亦称《菩萨戒经》。 佛
教戒律书。 后秦鸠摩罗什译。 该品上卷为卢舍那佛对千百释迦广说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下卷则论及
菩萨戒,列举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 此经为佛金口唱道,所诠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故称《 梵网
经》。 (见《大正藏》第 24 册)
③ 《大论》:即《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菩萨造,罗什法师译,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作。 相传原
文有十万颂之多,今本百卷,系罗什集京师义业沙门等五百余人缩译而成。 (见《大正藏》第 25 册)
④ 译人添足:指翻译《大品般若经》时,译人根据自己看法增加品目之事。 如西晋无罗叉译的《 放光
般若经》20 卷、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经》10 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 卷等,均为《大
品般若经》的同本异译。 《法华文句记》 卷第一:“《 大品》 本唯三品( 序、魔事、嘱累),什公姚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二十三日译讫。 乃依四意,以类加之,成九十品。”(《大正藏》第 34 册,页 152 中)
今《药王本事》是佛唱:指《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佛亲口嘱托劝信。 如经文中有:“佛
⑤
告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 又云:“ 宿王华! 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
汝。”等等。 (见《大正藏》第 9 册,页 54 下)
⑥ 妙音、观音等是经家:指《法华经》中的《妙音菩萨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等,是集经家述会众
闻法证果以劝信。 如《妙音品》末,集经家云:“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普
门品》末,集经家亦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
《大正藏》第 9 册,页 56 中-58 中)其他还有《陀罗尼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均如此,故言
“等”。 下文“译人未闻”,指本经译者忠于梵本,没有另添品目之事。
⑦ 散华、贯华:佛经中经句之偈颂称贯华(花),长行散文称散华(花)。
⑧ 《阿毗昙》开六足、八犍度:《阿毗昙》,梵语 abhimuku,译言无比法等。 以发智、六足诸论为宗,分别
法相,使起正慧,为《阿毗昙》门之大旨。 前秦末年,僧伽提波等来华,依之建立毗昙宗。 东晋以后,流行一
时。 后智者大师取《大智度论》十五“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愚智论”的文意,于有、空、亦有亦空等三门外,
别加非有非空一门,为藏教四门,以《阿毗昙》配于有门。 六足,此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
皆足。 八犍度,犍度译言积聚。 《发智论》中有业、使、智、定、根、大、见、杂八种法聚,故又称《八犍度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