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95

整的修炼功法。 具体可分 5 个阶段:
                第一阶段:炼己筑基
                炼己筑基的目标就是炼阳神,即成就元神。 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人体的
           精气。 精气旺,阳神也旺,而且人的力也大。 精气耗,阳神就会受损耗变得衰

           弱。 要想元神长住而且变得灵觉,务必使精气长住。 筑基下手功夫可用打坐,
           采取双盘与单盘,双手自然放至下丹田,以之温养,然后用收心、存心、内视、入

           静、调神、调息和调精 7 个步骤完筑基修炼。 在 7 个步骤中,最主要是调息和
           调精。 调息在整个筑基过程中,至关重要。 张伯端在《青华秘文》卷上《下手

           工夫》中提及,“静定之际,先行闭息之道。 闭息者,夫人之一息,一息未际,而
           下息续之。 今则一息既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焉,久而息定。 抑

           息千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 这说明人的心若沉着事
           物,便散乱无定。 故要用心息相依之法,拴住松弛之心,由精入细,息调心定,
           使心静而神存其真。 筑基的最后一步为调精,这也是下一阶段炼精化气前的

           关键功夫。 整个筑基功夫,重在培补精、气、神三宝,神调息调,则精亦调。 精
           为气、神之基础,所以必须首先调之补之。 待到筑基功夫完成,修炼者达到精

           满、气足、神旺的状态,下一步便可以转入炼化气阶段。
                第二阶段: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又称百日关、小周天。 炼精就是炼元精,此即修炼体内元以发生

           元气(真气),并将产生的元气通过周天火候,运行任、督二脉,采人丹田,达到
           神气合一的境界。 这一阶段整个过程,约可分为采气、封固、烹炼、止火等 4 大

           步骤。 1.采气。 又称采药。 静坐中元气发生(外药),便及时采取,使其升华,
           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尝” 。 铅指元气,也就是真阳之气,是
                                                   ①
           肾水的代名词。 清而轻的先天肾水叫做壬水,浊而重的后天肾水叫癸水,壬水
           藏于癸水之中,癸水不生,壬水不现,真阳之气不能产生。 阳气出现必定在癸

           生之时,这时静中才动,癸水才生,为使癸水不下流,所以要急采。 即静坐中元
           气发生(外),便及时采取,使其升华。 2.封固。 即采药后送至下炉(下丹田)                                      第
                                                                                       九
           封存,不使走漏,所谓“送归土釜牢封固,次人流珠厮配当” ,是说将及时采到                                        辑
                                                                  ②
           的药送入丹田,将其封存不致泄漏,然后再用凝神合气的方法聚敛细微的元神
                                                                                       台
                                                                                       山
                                                                                       道
               ①  张伯端:《悟真篇》。                                                           教
                                                                                       史
               ②  张伯端:《悟真篇》。

                                                                                     ❙87❙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