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93
见彼柳使君之什;地接蓬莱而临沧海,形于韩择木之铭。 千丈瀑布而上跨石
桥,万顷云华而横书佛陇。 三井龙蟠而水激石吼,九峰虎啸而风生树壅。 紫桧
封丹兮老干不死,碧泉漱玉兮飞流自涌。 玄玙苍武之怪石天成,黄精白术之灵
苗仙种。 刳苔剔莓而寻仙迹,斩竹缚茅而逃其俗冗。 昭庆院、法轮院,云间鸡
犬相闻,元明宫、洞天宫,烟深之楼台争耸……” 从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汉
①
末至宋桐柏山文物古迹盛况。
嘉定末年,白玉蟾应宋宁宗赵扩之诏,至南宋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城。
赵扩向其请教养生之道,他应对如流。 因感其道学高深,宁宗下令修造“太乙
官”,钦命白氏为太乙宫主事,撰述丹道之作。 白氏道心清澈,淡漠荣禄,未几,
便不辞而别,重返武夷并浪游江南名山,拜谒道教圣地,所过之处,均题咏留
念,后卒于盱江(今江西省南昌汝河)。 诏封为“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为南五祖的末代(第五代)宗师。 其一生著作,经由弟子整理有《紫清指玄集》
(彭耜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彭耜编)、《海琼问道集》(留元长编)、《海琼
白真人语录》(谢显道编)等。 其中《紫清指玄集》收编白玉蟾生前有关内丹修
持的论文以及遨游各地道观名刹有感而发的小品文,与同道友人相应对的诗
词歌赋等共 40 篇,2 万余言,内容甚广;其中尤以五论(一至五)、一赋(六)、三
文(七、八、九)、四歌(十四、十五、十六、四十)为精要,阐发丹道养生的哲理,
记述毕生参道练功的心得,最有思想和学术价值。
白玉蟾一生精修道学,总结魏晋以降的内丹学说,以其纯正的道心,言简
意赅地表达了其学道的目的。 他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心与道合”,把虚心
看作是炼丹修道的契机。 所以,他反复指出“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
而且“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阐发了以心修道的观点,这一观点像一条红线,
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 他师承前贤,常有所发挥,对修习丹道中较难理解的
基本原理,分别予以解幽发微。 强调“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 的重德
寡欲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功夫;要以“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的专一精神和
第
竖持不懈的毅力,持之以恒地习练不休,方能有所收益。 九
辑
在内丹工程上,他善于抒发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其理其法释义较详。 他反
台
复指出,内丹是自我身心锻炼、形神性命的双修。 如在《大道歌》中说:“《道德 山
道
教
史
① 彭耜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