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89

然而宋光宗赵惇即位才三个月,就罢了周必大的丞相职务,受周的牵

                  连,本在朝廷“干得好好”的太常博士叶适,当月就被打发到湖北任安抚
                  司参议官。可见,在皇帝眼里,周必大与叶适就是一伙的。叶适为王十朋
                  的儿子王闻诗写的墓志铭称“周丞相既罢,因以去者多善士”,颇有自嘲

                  之意。
                      叶适的学术思想多承自陈傅良,但他与陈傅良都对永嘉郑伯熊执弟子
                  礼。所以如果梳理永嘉文脉的话,可以得出这么一个传承关系:周行己-

                  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而周必大与郑伯熊、陈傅良的关系也不错。陈傅良和叶适的老师郑伯
                  熊(1124 - 1181),字景望,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与弟伯英

                  皆私淑前辈周行己学说,为洛学再传学者。由是,永嘉之学“周作于前,
                  郑承于后”(叶适语)。至乾道、淳熙年间,“永嘉学者联袂成帷,然无

                  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宋元学案》)。周必大对郑伯熊非常敬重,并
                  为其诗集题跋:“郑景望学问醇正,见于履践”(《文忠集》卷 186),“通
                  经笃行,见谓儒宗”(《跋郑景望诗集》)。

                      周必大原与陈傅良的交情就不错,其在给永嘉人陈自修的信中说自己
                  与“君举(即陈傅良)交游三十年,心实敬爱不少忘”。陈傅良和周必大

                  二人都注重实务,陈傅良崇尚事功之学,提倡经世致用,周必大承北宋儒
                  学传统,反对空虚不实之风。但后来二人因对湖南税收问题产生分歧,“公
                  而忘私”,以致后来友谊和私交渐行渐远,令人唏嘘不已。陈傅良从弟陈谦,

                  被公认是“周相门下士”,当周必大失势时,陈谦也由枢密院编修官出为
                  江州通判。



                                                   三


                      周必大的政治命运,还因“庆元党禁”事件而与永嘉学子共沉浮。从

                  宁宗庆元元年(1195)开始,历时六年的学术大清洗,令永嘉学派的中坚



                                                                                     越 瓯
                                                                                   文 人
 79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