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94
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或以魏诏谓由
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殊不知曹壑是时尚未
有嗣,其诏盖预为外藩援立者坊,此有为之私非经常之典
也。可概论乎?故曰:礼,时为大顺次之,不时不顺,则
非人情矣。非人情则非礼矣。臣窃敢谓今日之礼,宜别为
兴献王立庙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
父同,则兴献王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夫人必
各本于父母而无二,议礼者亦惟体之于心而已。今者不稽
古礼之大经,而泥末世之故事,不守祖宗之明训,而率曹
魏之旧章,此臣之所未解者也。臣窃谓,此礼乃天经地义,
万代瞻仰,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故大臣平章,小臣献纳,
皆分之宜了。臣愚,岂敢误导谀君上以自误于不忠,又岂
敢于自献以误君于不孝。惟圣明体察而裁决焉。
(《明世宗实录》卷四正德十六年七月)
该奏疏正合嘉靖朱厚熜的心意,他看了奏疏大喜,说道:“此论一出,
吾父子获全矣!”
接着,张璁上疏第二篇疏奏《正典礼第二疏》后附的《大礼议或问》
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编写。这篇是张璁体会到 15 岁的嘉靖苦于没有知识储
备频频被文官们围攻,特此量身为其准备的用于和廷臣辩驳的议礼相关知
识,略云:
“廷臣乃固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台谏不能开陈,
交章击臣,目为谄谀,诋为希进,有识之士,皆钳口畏祸,
无复敢献,遂使万世公议,阻于上闻。夫礼以非礼为非,
而非礼亦以礼为非,臣不能自己于言。唐陆:‘上不负天
子,下不负所学。’臣愚,虽未之学,其不敢负天子之心,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