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150

第四章  天台山与东南亚文化交流·115·



                       侍童等 64 人,龙、大象、凤凰、孔雀等 36 个。整卷画面呈祥和之气,立
                       意天下众生拒恶向善,创太平盛世之愿望。天台山石桥方广寺是佛教五百
                       罗汉信仰的发祥地,五百罗汉的栖真地,其佛画主要特点是中国工笔技法

                       与新加坡元素相结合。如新加坡鸟公园的鸳鸯和鹦鹉,植物园的天鹅等一
                       应入画(文通网)。



                                    第三节  缅甸、马来西亚天台宗的弘传


                           天台宗与缅甸、马来西亚的交往始于道阶法师。道阶法师(1870-1934)

                       俗姓许,名常践,号晓钟。出家后法名道阶,又号八不头陀。湖南衡山县人,
                       14 岁茹素,十九岁时,双亲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由,要为他娶妻,
                       他遂离家出走,后投入衡州(今衡阳)智胜寺依真际和尚座下剃度出家,
                       时为光绪十四年(1888 年)。翌年到耒阳报恩寺,从碧崖律师受具足戒,

                       自此专志参禅。
                           光绪十九年(1893)到南岳天台宗祝圣寺,依默庵老和尚阅藏经、学
                       经教。天台、华严、法相、禅宗、净土、律宗诸宗教义,无所不究,靡所
                       不通。光绪二十一年,在衡州西禅寺首次升座宣讲《法华经》,学徒盈室,

                       深受欢迎。继而在永兴龙角山讲《天台教观》,受到信众的赞叹。此后又
                       到宁波七塔寺、南京毗卢寺等处,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
                       名声四扬。
                           光绪三十二年秋,道阶动了远游之念,出国到南洋游历,先后到过新

                       加坡、马来西亚及槟榔屿、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并到印度礼
                       朝圣迹,在各地募得玉佛六尊、舍利一瓶、佛骨、佛牙、梵文贝叶经典,
                       及各地僧伽所赠送的法物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返抵国门。回到湖
                       南,湘北道俗无不欢喜踊跃,而生敬仰。

                           道阶法师在光绪末年曾至宁波天童寺、七塔寺讲经,游历东南亚各国,
                       1912 年,他参加八指头陀在上海留云寺召开之筹建中华佛教总会会议,
                       当时谛闲法师亦在留云寺。1928 年,他代表中华佛教会出席在缅甸召开
                       之世界佛教会议,此后即行脚印度、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等地,未回












          正文.indd   115                                                                     2017/10/31   15:01:02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