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2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312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277·



                       发指,“(倭)大举入桃渚,官庾
                       民舍,焚劫一空;驱逐少壮,发掘
                       冢墓;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

                       啼号,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
                       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荒淫
                       秽恶,至有不可言者”;桃渚内外,

                       “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
                       过者陨涕”。
                           明代倭患猖獗到如此程度,就
                       外部原因而言,日本时处幕府南北
                       割据,大批浪人、武士流窜至中国

                       沿海,荼毒百姓;就内部原因而言,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全面实施
                       海禁,正常海外贸易中断,沿海有

                       失生计,遂附倭为乱。《明史·兵志》
                       载“时(方)国珍及张士诚余众,                      台州市椒江戚公祠是戚继光台州抗倭的
                       多窜海岛间,勾倭为寇”。                      屯兵之所,今列为浙江省文报单位,图为戚
                                                         继光塑像
                           为加强海防建设,明洪武十七
                       年(1384),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海上”,问计于出身台州“水师世家”

                       的方鸣谦(方国珍从子)。方鸣谦明洪武间曾任广洋卫指挥,熟悉海上防
                       务。方鸣谦建议:“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
                       聚步兵,水具战船,错置其间,俾倭不得入,入亦不得传岸,则可制矣。

                       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明史·汤和传》)
                       这就是著名的“御敌于海,固防于岸”的“戍海固岸”海防观。“御敌于
                       海”,即置战船以巡海,御敌于海上;“固防于岸”,即选海岸要冲之地
                       建卫所城以防守,达到“海陆兼防”。明代海防“卫所”制度理念源于台州,
                       奠定了明清(鸦片战争前)海防观的思想基础。后抗倭名将胡宗宪、郑若

                       曾、谭纶等“御海洋、固海岸”的海防论,即由此发展而来。洪武二十一
                       年(1388),汤和与方鸣谦在浙江共筑五十九城。嘉靖间,东南沿海倭患












          正文.indd   277                                                                     2017/10/31   15:01:11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