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39
·4·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游历了江南之豫章、浔阳、会稽等地。时有南
阳韩林、颖川大业、会稽陈慧三家传其禅学。当时石头禅院为章安县地,
同属会稽郡。故安世高之禅学传入亦在情理之中。若果如此说,那安世高
不仅是天台山佛教最早的传播者,而且还是江东佛教最早的传播者。
孙吴时期,赤乌十年(247),康僧会到达吴国,是江东佛教发展史
上的一件大事。康僧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创建初寺。又从会稽陈
慧受安世高的“安般禅”,并助其注解安世高所译之《安般守意经》。其
《安般守意经序》云:“此经世高所出,久之沈翳。会有南阳韩林,颖川
大业(《全三国文》作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会其请受,
乃陈慧注义,余助斟酌。”孙吴政权的支持,使“大法遂行于江左”。在
佛风东渐的形势下,赤乌年间,天台山已建有广化院、演教院、广孝院、
兴福寺(今台州市黄岩区)、兴教院、资福院、正德院(今嵊州境域)8 所。
其中,演教院、兴教院、资福院、正德院(今嵊州境域)均建于赤乌二年(239),
早于康僧会的建初寺。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寺院与创建者均已湮没无闻。
唯临海博物馆藏品“建衡三年(271)佛像砖”两张拓片和西晋青瓷“魂瓶”
盖上的佛像可以佐证这一段历史。
“建衡三年佛像砖”的佛像风格属秣菟罗系统。1990 年,临海博物
馆征集到一只西晋初年的青瓷魂瓶(又称谷仓)盖,出土于该市涌泉区红
光镇下百岩村。魂瓶盖残高 18 厘米,釉色淡青,色泽均匀。用堆塑手法
塑成上中下三层,瓶盖下层人物堆塑中,有一佛像,后有头光,手作“法
界定印”,结跏趺而坐于莲台之上,风格近似犍陀罗系统。在建筑和工艺
品上出现佛教造像,一方面反映了佛教已深深地融入台州社会民俗之中,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天台山佛像艺术的源远流长。
佛教传入天台山有史可寻,但具体高僧却无迹可觅。明传灯《天台山
方外志》最早记载了三国时的周禅师,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其实,天台
山佛教真正的开山者应该是东晋高僧支遁与昙猷。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
河南开封市)人。他初隐余杭山,25 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天台剡中(今
嵊州、新昌)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
正文.indd 4 2017/10/31 15: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