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40

第一章  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5·



                       础上吸收和融汇本土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而形成的。佛教在传入后先依附
                       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佛教般若思想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
                       的一种思潮,佛教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般若思

                       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层以影响民众。于是因对般若思想理
                       解不同而出现了“六家七宗”的争论。在“六家七宗”中,支遁的“即色
                       宗”与于道邃的“缘会宗”即创立于天台山。

                           支遁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将佛学引入庄学,用佛教的“即色义”来解
                       释《庄子》的“逍遥义”。玄学家郭象注《庄子·逍遥游》,是从明教与
                       自然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万物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性质。支遁认为众生本
                       性不同,只有能适天地自然之本性,而且没有执着,做到“通览群妙,凝
                       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从而既“无待”又“无己”,这才是真“逍

                       遥”。支遁以佛解《庄子》表明,玄学与佛学相结合,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
                       能使玄学更好的发展。支遁“佛道渗透、佛玄交融”的和合思想成为魏晋
                       时期玄学思想的一大特点,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

                       诠释,使禅在中国更易于接受,不离世俗而又超越世俗。通过实践提高了
                       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和合思想的意义所在;使天
                       台剡中成为东晋佛教义学“般若学”的一大中心。《游天台山赋》作者孙
                       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
                       玄同矣。”因支遁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巨大,故视为“玄佛和合先驱”。

                           敦煌高僧昙猷是今新昌、天台、宁海天台山佛教的开山者之一。从西
                       晋开始,敦煌佛教事业便十分兴旺,成为一方佛教圣地。如著名的译经大
                       师竺法护,世居敦煌,“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

                       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
                       译,写为晋文。……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
                       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
                       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护世居敦煌而化道周给,
                       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

                           东晋以来,敦煌本土成长起一批杰出的高僧大德,也有一批在敦煌活
                       动过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足迹和事迹遍布大江南北,为中国佛教的发展立












          正文.indd   5                                                                       2017/10/31   15:00:57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