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开化古籍丛书之六:棠陵文集、了虚先生集、芙蓉镜寓言
P. 40

· 036  ·  开化古籍丛书                                                                                                                                《棠陵文集》卷之三         · 037  ·





            《棠陵文集》卷之三                                                                                         重建褒忠庙记



                                                                    开化 方豪思道著                                      东阳县之有褒忠庙也,所以祀宋正节侯李诚之也。诚之知蕲州,金人入寇,
                                                                    福清 魏宪惟度选                                  百方御之弗克,力穷而自尽。子士允,从子士宏,皆力战死。妻许氏,子妇赵氏、
                                                                    南城吴学炯星若订                                  王氏,孙女和娘、瑞娘以及一行婢仆,皆赴水死。官属秦钜等,亦皆死,无一
                                                                    裔孙 元启竹友编                                  被辱者。呜呼,壮哉!呜呼,盛哉!事在嘉定十四年三月十有七日。事闻,朝
                                                                                                              廷甚哀之,赠赙俱隆,诏立庙于生死两地,额曰褒忠。又明年,东阳令陈仲垓
                                                                                                              始建庙于西桥头。淳祐间,赵令崇贤以没官田二十亩充祭品,于死事之日祀之。

                                                记                                                             国朝正统间,庙毁。正德甲戌,裔孙继鳌白于官。维时按察使李公承勋、参政
                                                                                                              某公某、郡守刘公茝,以属前令胡公效才重葺之。适胡公内召,未果毕工。嘉
                                                                                                              靖五年,茂名李公邦直自绩溪调繁于兹,修坠植僵,绰有余力,睹兹缺典,惕
             南渠草堂记                                                                                            然于衷,遂损俸为唱,大议兴复。于是,华裔分赀,谊士解橐,群工陈技,诸
                                                                                                              神协灵,旧址既拓,新轩倏开,石坊峨峨,寝庙奕奕,故有一力守护。近议裁
                  始豪自沙河来,见南渠王先生存约,先生即谓豪曰:“子闻吾台之山水矣,                                                           减,公则白而复之,岂系一方之观,实用作庶士之气也!继鳌偕诸生曰:“瀛

             吾黄岩其尤者。吾南渠,亦岩之秀者。吾渠广可容舠,水恒洁不浑。鸥凫鸳鹭                                                               者冲寒远来,以曰枢曰干之意,请记于棠陵方子。”方子曰:“李公兹举,功与
             之鸟,芙蓉、芰荷、水仙、水栀之华,菱、茨、藕之果,昌阳、 蘩、芹藻之                                                               学校等矣。夫学校者,所以养士之才。斯庙者,所以作士之气。其养之也,固
             草,鲂、鲤、鲫、鲢、 之鱼,罔弗备焉。以其在吾芦之南,故曰南渠。渠之傍,                                                             未始不兼乎作之也。人情狃于常而忘乎变,故必有以作之作之云者,振德之谓
             有隙地一亩许,吾将结草堂其上。前为小池,以畜鱼种荷,左右为畦,列蔬果                                                               也。他日东阳节义之士彬彬而起者,未必非斯庙之功,功不等于学校矣乎?夫
             花木,中贮书若干卷。吾将归休于兹,以读吾书终吾身焉。子知我,且知山水,                                                              学校乃群令之所同,斯庙实李公之所独,公之为政真可谓卓卓矣!呜呼,要终
             愿为我记之。”豪以今之言去者言尔矣,记之辱吾墨也,辞之。不数日,先生                                                               必本诸初,由今可卜诸后。有所誉者,有所试也。吾观正节侯之事亲,生而尽
             果疏疾乞休,事已下吏部。豪乃谓之曰:“先生非言去者矣,豪诚不足以知先                                                               养,死而尽思也,则知其忠于事矣。吾观正节侯之见嫉于同朝,飘然东归,不

             生,豪安敢不记之以托吾名于先生也。”吏部议未复,忽旨从中出,得调外任。                                                              有其官也,则知其不有其身矣。吾观东阳公之为政,汲汲于兹庙也,则知其他
             先生闻之,蹶然起曰:“吾今未可以言去矣。吾为谏官凡若干岁,岁凡若干言,                                                              日立庙之风节矣。然则兹庙之建,匪徒作士之气,抑亦表公之心。
             旡有助于吾君,吾虑人之瘝吾也,是以去。今为郡县,吾道或可以下及也,吾
             岂敢言去乎?然幼未知吾道之果可必行否也?吾亦岂可以遂辍吾堂?吾子亦                                                                西樵书院记
             岂可以不终诺也乎?”豪乃谓人曰:“始王子之决去,伤道之不行,不俟终日,
             事君之义也。今王子之未去,翼道之可行,不为穷日,爱君之仁也。仁义之道,                                                                  天下之言山水者,其在岭南必曰罗浮、罗浮,初不知有西樵也。自大宗伯

             吾安敢不记之,以托吾名,而何辱吾墨也!”故终记之。                                                                        方公书院之成也,天下之称公者,皆曰西樵先生。而后合华彝,齐髫皓,知天
                                                                                                              下又有西樵,顾弗知罗浮矣。其知者,亦弗以罗浮为甲矣。故曰:西樵者,天
                                                                                                              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予昔为昆时,公以文选员外告归,道姑苏,招之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