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天台行旅》
P. 20

即佛的教理,“观”即是观心观法,“总持”,也即是“陀罗尼”,于一法之中,                                                          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则
               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是“举一反三”,                                                           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由此想见,境由心造,也体现天台精神。
               从一法一文一义之中,总持无量法,念念不忘。二十几年前,国清寺法师这
               样对我说。                                                                                             天台宗以五时八教作为判教的理论。智顗在《法华玄义》中,根据《法
                   中国佛教门派中,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律宗、密宗,                                                        华经》的记载,将释迦牟尼的一生说法划分为“五时”:华严时(释迦牟尼
               禅宗,如莲花的八叶花瓣,又如天台山的八重山峦。天台宗为佛教汉化之后                                                             刚成佛三七二十一天讲《华严经》)、阿含时(释迦佛在鹿野苑十二年讲授《阿
               的第一个本土宗教,它是天台山为名,以《妙法莲华经》为理论依据,智顗                                                             含经》)、方等时(释迦佛在鹿野苑八年讲授《方等》经)、般若时(释迦
               为陈后主讲经说法时,由徒弟灌顶记录整理成《法华文句》,在当阳玉泉寺                                                             佛在方等时后二十二年讲授《般若》等诸经)、法华涅槃时(释迦佛在般若
               开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在扬州则讲《净名经疏》,回到天台山                                                             时后八年在法华会上讲述《法华经》和涅槃寂灭前一天一夜讲述《涅槃经》),
               后口授《观心论》。据统计,智者大师著述共有 19 部 87 卷,其中《法华文句》《法                                                    将佛陀的说法方式分为化仪四教,即顿(对根基深厚的人,讲述别教圆教大法,

               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被称为天台宗三祖。他以《法                                                            如华严时)、渐(对根基浅者循序渐进讲述阿含、方等、般若时之法)、秘
               华经》为根本,继承了初祖北齐慧文和二祖南岳慧思的思想,将“一心三观”“三
               谛圆融”作为天台宗的重要义理。慧文从《大品涅槃经》中的“一切智”、“道
               种智”“一切种智”,结合《大智度论》的解释,感悟到这三种“智”可以
               一“心”所得。后来在《中论》中读到“假、空、中”的“三是偈”,感悟“三
               谛”,由此产生一心三观之说,授给慧思。慧思结合《法华经》的义理,创
               立“性具实相”说,即《法华经》中有“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
               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所谓的“如”,
               就是实际,真如,是诸法实相:即本性所在,乃是“实相”。所谓的“一心三观”,
               可以同时体现于“假、空、中”三观。智顗则更深入一层,阐述“假、空、中”
               三观:只要取假观,一切皆假,取中观,一切皆中,取空观,一切皆空。这样,
               就可以消除过分概念化的法执。
                   只有“一心三观”,才能“修习止观”。“止”就是“禅定”,“观”就是“智慧”,“止
               观”也就是定慧双修,是佛法最高修证的原则。智顗将“一心三观”发展为
              “三谛圆融”,所谓的“谛”就是真理,亦即真谛,佛家云“苦集灭道”为“四
               圣谛”,天台宗阐述“四圣谛”之外,还强调一个“俗谛”。“俗谛”是假谛,
              “真谛”是“空谛”,加上“中谛”,合为“三谛”,它们是互相兼顾融通的。
              “三谛”表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对一切事物和佛理乃至宇宙的认识,

               不再显得古板深奥,纠结的思维一下子打通了,就像火柴轻轻一擦,嗤地冒
               出了火花。
                   智者大师提出了“一念三千”的思想,亦即《法华玄义》中所说,游心
                                                                                                               ▲ 一行到此水西流碑    胡明刚  摄
               法界,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法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


            20  天台行旅                                                                                                                                                五峰环拱的国清圣境        2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