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罗阳镇志
P. 188

ֻ໴௉ḤḤḤࣜḤḤḤ࠶


               获补贴 1.15 万元。2010 年,罗阳镇获补贴 0.75 万元,新增农具 67 台,其中耕作机 10 台,植
               保机械 20 台,茶叶机械 37 台。


                                                   第三节   种   植



                    农业种植主要指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

                    粮食   罗阳受平原面积小、山垄梯田水利条件差的制约,历来复种指数低,单产量及总产
               量均较低。20 世纪 50 年代后,进行了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单产总产逐步提高。粮食作物

               种类主要有水稻、番薯、马铃薯、大麦、小麦和豆类以及其他杂粮。
                    水稻   水稻种植历史较长,品种多。按气候生态型分有籼稻、粳稻、糯稻;按季节生态型

               分有早稻、中稻和晚稻。
                    清代水稻有籼、糯、粳三种。籼稻品种有金成、赤芒、马稻、草鞋籼、晏白、香晚、黄稻、

               白花秋、柳叶精、齐黄。糯稻有赤糯、松花糯、早糯、大糯、赤芒糯、草鞋糯。粳稻有早粳、
               香粳、大冬粳。

                    民国时期,水稻品种以中籼为主,其次是晚籼、晚糯、晚粳。籼稻有早义信、旧谷、四一
               青、平阳白、花秋、铁秋、红米仔、柴红、红米铁秋、黄花福安秋、龙江秋、三日齐、迟稻秋、

               罗起京。糯稻增加新引进大冬糯、酒糟糯。粳稻除沿种大冬粳外,又新引进红须粳、乌芒晚、
               三百粒、猪毛簇、野猪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推广的水稻良种较多。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引进中高秆早稻,
               有 503、南特号、陆财号、矮南早、莲塘早、南特 16、卫国、北京粳等 13 个品种。60 年代到

               1977 年引进推广的早、中稻良种有矮脚南特号、广场矮,以及圭陆矮、珍珠汕、龙革、二九南
               品系等 29 个品种;晚稻良种有农垦 58、京引 15、沪选、飞老虹糯、台中糯等 13 个品种。早

               晚稻基本实现矮秆良种化。1978 年后,单季晚稻老品种被杂交稻良种所取代。杂交组合有汕优、
               协优、威优、白优等 12 个品种。

                    常规水稻良种中,早稻有竹科 2 号、二九丰、科辐红、湘早汕 3 号、花培 9—6、中 156、
               浙 582、辐 8—1 农丰早等 14 个品种;早稻杂交良种有汕优 64、威优 64、献优 35 等;晚稻有

               浙丽 1 号、桂朝 2 号、浙粳 66、矮粳 23、浙农大 40、双糯 40、姬糯、荆糯、秀水 11、秀水
               48 等 14 个品种。

                    杂交稻成为单季晚稻当家主要品种后,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 年粮食单产过千斤
               关(亩产 518 公斤)。1987 年溪坪村 1.04 亩单季晚稻杂交汕优 63,亩产 796 公斤。1991 年至

               2010 年,又从四川引进“11 优 162”杂交稻新品种,平均亩产达 550 公斤,比“汕优 63”亩
               产增 10% 左右。2010 年稻谷播种面积 5264 亩,总产量 2054 吨。

                    番薯  明代从福建引入。刨番薯丝晒干曾长期为罗阳农民的主粮。20 世纪 80 年代大面积

                                                           149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