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0 - 罗阳镇志
P. 340

ֻࣴ௉ḤḤḤ࢝॓໓໏ุ


               们想不到的。由此可见,一个普通的人命官司牵连到了两派官员的政治斗争,才是本案成为清
               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关键。

                    但不管如何,十八位浙江籍京官向都察院的呈词,决没有什么政治阴谋,倒是就事论事。
               这十八京官是内阁中书汪树屏、罗学成,翰林院编修许景澄,户部主事潘自彊,吏部主事陈其璋,

               户部主事张桢、何维杰、周福昌、吴昌祺、徐世昌、徐树观,刑部员外郎郑训承,刑部主事濮
               子潼、员外郎汪树棠、主事戚人铣,工部员外郎吴文谔、邵友濂、主事梁有常。这些中层京官,

               都是正途进士出身的读书人。翰林编修夏同善曾说过:“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
               上进矣。”而且他们采用的也是非常手法,剑走偏锋,开创了京官向都察院的呈词这一非常途径。

               按清律,一般只有民才向官府衙门递呈诉状,这次却是京官联名上书朝廷的一个衙门。本可以
               用个人的名义向皇上上奏折的,却没有这么做。这除了让朝廷难堪外,也说明当时这十八位京

               官的决心。最后,他们孤注一掷的战略成功了。
                    如果纵观全案的过程,会发现你来我往的各环节中,总会出现一些关键的人物。这里有小

               人物的执着,如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杨乃武之妻詹彩凤。她们不辞辛劳,义无反顾的往返杭
               州与京城之间;也有节眼上的朝廷大员的鼎力匡助,如帝师翁同龢、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夏

               同善,他们审时度势,盘活全局;也有最高决策者,借刀杀人,以顺民心,如慈禧、慈安两宫
               皇太后:也有孤注一掷、不争馒头争口气的浙籍京官们,为读书人的脸面和地方的声誉大无畏

               的上书,如内阁中书汪树屏、户部主事潘自彊等十八进士。还有当时刚刚新诞生的《申报》,
               也开足了新闻监督的机器,长篇累牍不遗余力的予以报道。那么,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也没

               有闲着。此时,他已有多重身份,捐官获得道员兼布政使衔,并担任上海转运局委员,更为了
               不得的是朝廷黄马褂加身。如果说捐官并不稀奇,但这黄马褂的殊荣还真不是用钱能卖得到的。

               清代正途出身的进士高官、或因特别业绩,或因特别军功得黄马褂者本已鲜见,如曾国藩以湘
               军起家平定太平天囯有功,朝廷赐过黄马褂。在清代汉族官员得黄马褂者寥寥无几。而胡雪岩

               以一市井商贾起家,得黄马褂大约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也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了。因此,
               官商一体的他,所能调动的社会人脉资源非常丰富。当他通过自己府上的西席吴以同告知杨乃

               武案的来龙去脉后,他决定要管到底。吴以同与杨乃武为癸酉科乡试同榜举人,深知杨乃武为
               人正派,获罪必有冤情,在得知杨乃武姐姐杨菊贞为弟鸣冤上京告状无功而返,准备变卖所有

               家当第二次进京上告的情况,即告诉了胡雪岩,胡雪岩马上知道要做点什么。也许他自认为自
               己身份不宜暴露,更合适于背后使力。此时凑巧一件事给了他灵感。当得知杭州籍京官、翰林

               院编修夏同善丁忧期满准备返京叙职,胡雪岩认为转机到了。于是马上叫府上张罗为夏同善回
               京饯行。宴席上,胡雪岩叫陪同的吴以同详细介绍案情,要求他回京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向同僚

               进言,帮助重审此案。并委托吴以同把杨菊贞引荐过来与夏同善见面,夏当场表示支持,并留
               下他在京城联系地址。胡雪岩知道杨家为赴京申冤卖尽土地,慨然资助二百两银子。并答应资

               助他们全家的进京上告的路费和在京的所有生活开支。返京的夏同善没有食言。这年 9 月,杨

                                                           301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