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7 - 罗阳镇志
P. 337
罗阳镇志
并没有因自己是孤儿而自卑或自暴自弃,没有因经历曲折而迷失方向,也没有形成孤僻的性格。
命运通过读书改变
读书伴我成长,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之所以能够从基层连队的施工班调到连部,又从
连部调到师机关,除了工作认真之外,主要靠我好读能写。1978 年,全师集中六七百名军人考
生集训,参加全国统考,仅有 2 人考上本科,我是其中之一。我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如果不
是坚持读书,不可能考上大学。
我就读的东北师范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师范大学,历史系更是拥有一批著名的教授。他们学
识渊博,诲人不倦。我平时努力听课,课后广泛阅览,期末准备考试时将历史课本认真读一遍,
在理解的基础上浓缩内容,甚至写成“三字经”加以背诵。因此,虽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
但中国史、世界史的各段乃至哲学的成绩,均在全年级 108 人中名列前茅。刚进大学,看见那
么多的衣着华贵、谈吐高雅的同学,难免心生自卑。但不久连续取得的好成绩却让我自信心猛涨,
很为自己虽然初中都没读完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而骄傲和自豪。
我自小喜欢地理,但地理属于理科。我只好读历史。到了大学二年级,决定考历史地理专
业的研究生。为了得到名师指点,我先后给史念海、陈桥驿等先生写信,并利用南下探亲的机
会到复旦大学、杭州大学请教。因复旦大学门卫看得紧没能进入,但荣幸地闯入杭州大学,陈
桥驿先生与我长谈了一个多小时。此后开始自学历史地理,除了看完先生们建议读的学术著作,
也将顾祖禹的六大本《读史方舆纪要》啃了一遍,记了 6 本笔记。试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学术论
文《论明代北京防卫的地理形势变化》,得到陈桥驿先生的鼓励。
1982 年,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报考杭州大学的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失败。1983 年再考。
当年全国只有复旦大学的邹逸麟先生招此专业。三四十人报名,我有幸被录取。
入学不久,便考虑研究方向。我想,人生在世首先是吃饭穿衣,经济是第一要务,那就研
究经济。我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来的南方经济特别感兴趣,于是决定先从宋代开始。东南沿
海丘陵研究者较少,于是选定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开发为研究题目。谁料这个选择竟是此
后多年研究宋代历史的开端。我在东北师大读书刻苦,成绩不错,但到了读研究生时才明白原
先学的其实极为浅显。因此到复旦以后加倍努力。当时所里研究生只有五六个,借书不受限制,
我每每提着旅行包去借书,看了不少书。又喜欢到文科报刊阅览室翻阅杂志,从第一架上的第
一本开始,到最后一架上的最后一本结束,无论什么,拿起放下,看到感兴趣的便坐下来仔细
阅读。这种没有目的、不分专业的阅读,对于开阔视野、学科综合,其实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当硕士论文《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经济开发》答辩时,谭其骧先生不问宋代的问题而问明代
的问题,我从容回答,有根有据,得到老师的青睐,论文被评为当时难得的“优秀”。我此后
研究出唐入宋,从古到近,视野和思路尚觉宽广,或许也是得益于这种读书习惯。
至今为止,读书、写文章仍是我的第一兴趣,快乐之所在。如果一天不读书,不写几个字,
便感到难受。积累至今,攒下满满一书房的书,我也从读书人变成写书人,先后写过十余本有关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