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6 - 罗阳镇志
P. 396
ֻ၂ḤḤḤದḤḤḤ
第四十四章 传 略
编立传人物 26 人,其中太初和尚为久居罗阳的日本人,余者均为罗阳籍。生活在明清时
期与民国至 2010 年者各半。绝大多数是文化人,也有一位农民。
僧太初(1333—1407)
原名张启原,法号太初,日本籍。九岁削发学禅。明洪武间(1368—1398)来中国,历游
名山禅林,讲求佛学。洪武十九年(1386),偕徒大方入安固沓石山梅公洞(后泰顺莒江乡境),
见四山环翠,洞上有细泉下注如细帘,两石相沓,下可留二十余人,遂于洞中建“沓石庵”,
驻居焚修。后又于山交(今罗阳镇交垟地)复建龙护寺,徒众四十,率徒辟荒为田,自力耕食。
时浙南闽北参请者络绎于途。永乐四年(1406)又建石塔于寺南,五年三月一日入塔端坐,息
毕而逝,享年七十五。著有《语录》三卷(已无存)。今寺后山中尚存明天顺己卯年(1459)
县教谕熊相撰碑记《山交寺开田记》(碑文见第三十九章第三节)。
董 鉴(1444—1509)
字文明,号讷斋,霞阳人,生于明正统甲子年(1444),卒于正德己巳年(1509)。自幼
聪颖好学,经史过目了然。11 岁入邑庠,40 岁贡太学,53 岁拜闽浦城县丞。鉴品行端庄,廉
洁奉公,效忠于国,泽惠于民。浦城地广俗悍难治,富豪屡占民产,鉴明察断之。明弘治丙辰
年(1496),浦县多欠赋者,胥役击令绳之以法,鉴力持不可,乃亲访黎民,妥而处之。同年
饥荒,鉴肩负重任,发黍济民。戊午年(1498)夏浦地赤日千里,禾苗十枯九八,鉴亲率士民
昼夜抗旱,终获五谷复登。百姓赞扬他,称他为董父,立祠祭祀。鉴著有《京华录》、《吟请稿》
各四卷、《家训录》一卷。
曾 显(1488—1505)
字文焕,三阳(今三垟)人,明弘治贡生。任福建永定县知县时,“贼首宋四偏据一方,
久征不服”。曾显“单骑入其巢,谕降之”。后改任连州山阳县(今广东连州阳山县)知县,
期间重修失修多年的韩愈读书台,延聘教师,重振学风。在职九年,朝廷考查政绩为上等。后
因母亲年老,归家赡养,再不复仕。
董 鹏(1498—1572)
字汝冲,号图南,南隅平溪(今南外村)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5)选贡。初授河源
学训,旋迁江西益王府教授。与崇仁王谈论政事,甚为相契。进与研讨《易经》,亦多有心得。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