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7 - 罗阳镇志
P. 397

罗阳镇志


               当时,王府子弟就学尚无适当场所,后经董鹏力请,始建就黉宫。鹏训导学生以身作则,受其
               言传身教的影响,诸王孙均能做到俭己爱民;益端王“性俭约、好史书,爱民重士,无所侵扰”。

               庄王“性俭朴,外物无所嗜”。恭王亦“自奉节俭,辞录二千石”。后调建德王府,上善其贤,
               敕命总理十七王府事。出于鹏的胆识过人,嫉恶如仇,遇事敢言,不避触讳,加之自奉清廉,

               处事公正,深受王室暨幕僚的尊重与敬畏。一日,建德王与宫人盛宴,大张女乐,闻鹏至亟令
               撤去。徽庄王载 专横跋扈,恣意毁坏民宅作台榭苑圃,库官王章进谏,竟被杖死。又迷于女色,

               尝微服潜往扬州、凤阳等地荒淫不羁。嘉靖三十五年(1556)适有平民耿安者,上奏载                                                 夺
               其女,事闻董鹏,乃倾其平日所见所闻,尽揭 罪。九月,狱成, 被降为庶人,发锢高墙,

               畏罪自溺。还有景宁王载 ,怙恶不悛,鹏上其罪,终被除国。钧州士民闻讯无不额手称快,
               皆谓鹏有“江都、胶西二相”之风。

                    鹏历官三十年,一心以社稷国运为重,甘冒杀身之祸与权贵斗争到底,贤劳茂异,王嘉之,
               旌以匾曰“佐理咸宜”。并疏起长史之职,以继母忧归养林泉。凡子侄接见,悉以正诲之。内

               外衿式,俱无闲言,远近称赞。
                    潘仲桃(1637—1708)

                    罗峰(今东外村)人,别名钟山,字允蓁,廪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创办“拯生堂”
               药店,深研药物经籍,对本草加工炮炙钻研颇有心得。仲桃医德高尚,孝义更厚道。其二兄弟

               相继去世,留二孀和二侄。桃不畏艰难,抚养二子、二侄、十孙等。子孙耕读之风甚浓,代代
               文风相续,人才济济,著名的有潘浦、潘庭旃、潘自彊、潘其祝等。“拯生堂”续传 12 代 300

               多年未间断。
                    潘  浦(1765—1853)

                    号愚谷,罗峰人,副贡生。生平律身俭朴,中年后躬行善事,族中若有人因贫不能安葬,
               浦便出资相助,并出手操劳。先后倡修先农庙、东岳庙。清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文祥塔

               倒坍。浦思虑数十年,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子潘庭栴(1808—1865,字芗林,道光贡生,
               历任江浦、永康教谕)合议,开始重建文祥塔,并在塔侧筑室,在室内塑菩萨像,捐田为香灯

               之资。次年工程告罄,共费资 1600 余贯。潘浦亲自撰写《重建文祥塔记》。
                    董正扬(1768—1816)

                    字眉伯,号昙柯,南隅平溪(今南外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
               授赣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知事。大庾俗顽而黠,刁滑之徒欠粮赖债,奸刁好讼,历任知

               县均感棘手莫知奈何。正扬为官廉明,秉公办事,体察民情,宽严并济。对奸刁者绳之以法,
               严惩不贷;对蒙昧者晓之以理,恕之以情。于是风气渐升,政通民和。唯近赣州界僻地,匪徒

               结党盘踞,私征商税,敲诈勒索,婚娶过其地者,每被扣截勒赎,往日积案累累,历任前宰均
               莫敢过问。正扬赴任后,毅然率兵剿捕,将匪徒一网打尽,社会得以安宁。众皆称誉为民之父

               母官。嗣以丁忧归。复起,卒于太和(今安徽属)任内,年仅 49 岁。

                                                           358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