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9 - 罗阳镇志
P. 399

罗阳镇志


               荷花画三幅。
                    董   (1775—1842)

                    字仲常,号霞樵、太霞,霞阳人。幼慧,书史过目成诵。工诗。但屡试不得志。平生数度
               北上,历游浙、苏、鲁、湘、鄂、陕、滇、蜀等省三十余年。所到之处,均与名流逸士会聚,

               交杯接盏唱酬咏和。人皆惊其才华,敬为上宾,誉称浙中第一流。为人诚实厚道,品行端正。
               清嘉庆年间(1796—1820),云南按察使李銮宣以国士相待,视为知己。李调任四川布政使,

               特聘董斿前往审定诗文。未几李病逝,亲朋雀散。董斿为其治丧事,筹家计,立嗣子,刊诗文,
               义声振西蜀。四川学使请其入幕,又请优秀学子入阃受业。时四川总督蒋攸铦重其品学,欲请

               其掌教华阳书院,斿以道远母老辞归。旋任丽水莲城书院山长十余载。回故乡后,任罗阳书院
               山长,并收集泰顺乡贤 54 人诗作 623 首,辑成《罗阳诗始》4 卷。著有《太霞山馆文集》4 卷、

               《太霞山馆诗稿》2 卷。
                    潘自彊(1839—1880)

                    字师健,号惕吾,别号获渔,罗峰人,潘浦孙,潘庭栴次子。8 岁开始上父辈创办于飞龙
               山书斋读书,每月允许回家三次。咸丰八年(1858),参加乡试中举第八十六名,两年后会试

               中第三名,朝考二等十二名,被钦点为户部福建主事。
                    在京任职期间,浙江“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光绪元年(1875)潘自彊挺身而出,与其

               他 17 位在京任职的浙江籍官员共同上书都察院,最终冤案获得平反。光绪三年(1877)杨乃
               武案结案(参见本志第三十九章第三节《胡雪岩,记得一个叫潘自彊的进士?》)。三年后,

               潘自彊英年早逝,年仅 42 岁。其书法造诣较高。温州博物馆藏有其楷书对联一副:“鸟啭歌
               来花浓雪聚,蜂深夜久潭静秋新。”(参见本志第三十九章第三节)

                    刘秉彝(1843—1910)
                    字肃伦、渠川,赤砂人。幼从贡生张紫庭为师,后入太学,受业乡儒林鹗与瑞安学士孙锵

               鸣两先生。清同治六年(1867)中式举人。十三年考取宗室汉教习,以知县入湖北肄馆。光绪
               九至二十九年(1883—1903)历任云梦、罗田、孝感、武昌、钟祥、江陵、天门七县知县。所

               到之处,兴利除弊,爱民如子,政绩斐然。处理刑狱,不徇私情。人称“强项令”。
                    云梦素称泽国,水患频仍,民不堪苦。彝到任后,即着手修水利,建仓储,设育婴堂,以

               济民困,并教民种桑育蚕,百姓咸受其惠。后掌贫邑钟祥,下车伊始,即派人赴崇阳、武昌两
               地购来大批茶、桐种子,又从湖州选购桑秧七万余株,发给乡民种植,大为民间兴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再调江陵。同年秋,莲花寺一带堤决,庐舍多被淹,乃以工代赈,
               发动壮丁,及时修复江堤,使百姓安居乐业。

                    彝对教育十分重视,百姓有误触法网者,咸以教育未逮自疚。在钟祥任内,尝建广厦,购
               图书,兴办书院,广招生员,弦诵之声,达与街巷。百姓交口称颂,建“刘公亭”,勒刘公像,

               以志不忘。署天门时,值欧风东渐,新学日兴。彝拨钱数千缗扩建校舍,购置新书,聘请开明

                                                           360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