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南院乡志
P. 143
南院乡志
第三节 物质文明建设
南院乡境,地处泰顺海拔最高端,称这里为“穷乡僻壤”也名副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后,人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乡村建设发展缓慢,乡民住宅基本上仍是木结构的老旧房子,泥墙土屋
也不鲜见。有些民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日照、通风、防潮、防水条件又差,要改变并不容易。
198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赚钱回乡建造砖混结构的“洋
房”,大多分布在道路两侧,建筑形式较为单调,且为以后的道路拓宽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
难度。
进入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以来,藉浙江
全省范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契机,南院乡在创建市级生态乡、村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溪流清理 2009年在溪流边筑防洪墙232米,投入5.60万元进行溪流整治。
完善了乡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建立了机构管理网络,保洁工作落实到人;各河段实行定人员、定
任务、定标准,明确每位保洁员工作职责;河道保洁做到水清、面洁、岸净、有绿,改善水质及加强
河道护堤护岸管理等。
污水治理 2009年,乡污水治理工程投入资金54.72万元。其中建污水处理池投入22.09万元(可
处理污水100吨),购污水管道5800多米,费用18.02万元,管道铺设工资11.99万元,为污水处理工程
还付出征地补偿款2.62万元。污水的药水处理液购置、污水清渣、废渣清运等投入86.46万元。另外,
棠坪村整治村建设,建污水处理池投入5万元,购排污水管道5.10万元,铺设管道3.30万元。
垃圾处理 2009年,建占地5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1个,工程投入12.91万元,征地补偿2.63万元。
2010年,乡政府发文颁布《关于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在治理成效上达到
“五无五净”目标:无暴露垃圾,路面净;无禽畜放养,庭院净;无乱堆乱放,公共场所净;无污水
溢流,水沟净;无杂草丛生,绿化带净。每50—100米建一个垃圾池或配备一个垃圾箱。以行政村为
单位,根据住户多少,采取有偿承包的形式,每500人口配备一名“保洁员”。垃圾转运由乡政府统
一组织进行处理。各村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场所或自然村开辟固定的垃圾堆放场地,保证每500米范围
内至少有一座垃圾收集站(池)。垃圾处理要利用地形特征,采取填埋、堆肥等就地处理方式。对于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庄,要采用简易堆填处理方式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可利用非行洪自然沟
壑进行建设。建立奖惩机制,根据各村环卫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情况,按比例进行补贴;对不能按要求
完成任务的村,取消年终各种综合性荣誉评选资格。
厕所改造 厕所改造是环境整治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80年代,南院乡的各农户的房旁屋后都
建有厕所,有的还是露天的。小便池和尿桶更是随处可见。每到炎夏,臭气熏天,极不卫生。乡政府
规定:乡政府所在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公路沿线村庄必须建设公厕。2009年,在乡政府所在地南
院村投入资金63538元,建成生态公厕1座。同年,棠坪村民筹公助也建成生态公厕1座。至2010年,
118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