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南院乡志
P. 146
第十六章 教 育
第十六章 教 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
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记述南院乡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
南院乡域,地处偏僻的万山之中,与相邻的温州、瑞安、平阳等发达县市相比,一
直处于比较贫困状态,但南院乡兴教办学却有悠久的历史,兴学之风颇盛,也为社会培
育了一批批有用之材。
第一节 兴 学
学校,分乡、村两级学校。
乡校
据《南院乡中心小学校史》(1990年)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林鹗自司前一都迁居南院,
带有林族庄田100大担(即1500斤租田)。名叫“养贤庄田”,又叫油灯田或学堂田,助于南院办学
之资。次年即于桥下刘家庄田民房创办蒙馆,自行执教。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鹗赴兰溪任训导之职,其子用霖接教,至咸丰九年(1859),用霖赴
霞浦任县丞,其子林澍滋续教。光绪十七年(1891),林澍滋病危,由林徐助任教。
1901年,学生增加,首次分为两个教学班,1907年,校址迁桥下村娘娘宫,设三个教室办
学,宣统二年(1910)因娘娘宫常有迷信活动,影响教学,故迁至本村桥头岗民房开班。民国5年
(1916)学校又迁往村中心西洋村白洪学之屋开班。1920年,林徐助先生年老体弱,分班到圳下家
中民房上课。1925年,林彦若和在西洋开店的彭成首事,在西洋建造众馆,后属学馆。1939年,林
淑珍、夏与满在桥下分班办蒙馆,分享“养贤庄田”。1941年,桥下蒙馆搬回西洋学堂。1945年,
林鹗先生四代孙、时任乡长林彦若以校舍狭迫,首事集资扩建一个教室,一个厨房。1947年,林彦
若兼任名誉校长并参加学校的管理工作。林鹗一家四代,与南院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前赴后继,尽
职尽责,实属难得。
1952年,南院实行土地改革,林族“养贤庄田”告终。1953年,土改工作队委任夏盛旺兼任校
长,负责筹集教师工资,动员儿童上学,做扩留生和学校日常工作。1954年,又筹资扩修校舍,增添
121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