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1 - 泰顺县文化志
P. 371

·308·                                   泰顺县文化志


               平桥多数用青石条石或花岗岩条石铺设。三魁镇刘宅村油车岭桥,建于宋代,由三块青石板

               平铺而成,桥面边沿有镌刻文字。罗阳镇岭北上垟村泰闽桥和泗溪镇上庄石拱桥,拱券为大
               鹅蛋石砌成,少见。西旸镇门楼坳圆桥,拱券用石块横联砌置。罗阳镇下洪溪边村余庆桥为

               七墩八孔石平梁式,以河床岩石为桥基,桥墩、斜撑、桥面均为青石构件。罗阳镇南院棠坪
               村柳溪桥单孔伸臂式石梁桥,悬臂分四层,底层由三根石柱承一根石横梁,二至五层由三条

               石悬柱承一根石横梁,上承桥身,造型别具一格。
                    碇步是桥梁的雏形,也称堤梁桥。古代最初建造定时一般用大卵石砌筑,明清以来大都

               采用块石砌筑。截至1987年,全县有碇步245条,短的10余齿,长的200余齿。境内建造最早
               的碇步是原莒江乡仁石碇步,建于唐代,卵石砌造,2000年珊溪水库蓄水后被淹没。规模最

               大的碇步是仕阳镇溪东村仕水碇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分别
               使用白花岗岩和青石砌造。

                    境内凉亭和茶亭有石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全木结构和全石结构5种,其中石
               木或全石结构的有205座,占总数的42.5%。石木结构的凉亭外墙用料石浆砌,中为木梁青瓦

               盖顶,简朴实用。
                    旧时,村镇公共用地和连接民居的均使用石料铺设。离河床较远的村落一般使用取之

               于山体的片石或蛮石铺设地面,比如司前镇叶山村、龟湖镇叶岭村、筱村镇翁山等、罗阳镇
               南院等高山村落或片区;靠近河流的村落大多使用卵石,如南蒲溪镇库村、筱村镇东垟村、

               雪溪乡西岸村、莒江上下村(已淹没)、罗阳镇仙居村等村。南浦溪镇库村世英门,宋建明
               修,单间建筑,整体石构,精雕细琢,造型讲究。

                    境内合院民居的天井一般采用石材铺地,有蛮石铺地、块石铺地和卵石铺地3种。蛮石
               铺地较常见,铺地时不需要精细设计。块石铺地比较讲究,先将天井分为左右两侧,中间为

               甬道,两侧则将事先打造好的花岗岩或青石块,按45度角铺设。卵石铺地中最讲究的是设计
               图案。门楼外民居的卵石铺地有特色,它不仅题材丰富,寓意深涵。铺地首先要挑选无数规

               整的卵石,工匠们用竹筒“量”取。铺地的工序是这样的,首先夯实庭院地面,要求庭院地
               面中央略比周围高,这样才能使雨水向庭院左右两边渗开去;夯实地面后,根据原定的图案

               用石灰在地面洒出轮廓;之后便是着手用卵石铺地。许多铺地图形的外围(轮廓)并不用卵
               石,而是用瓦片替代,因为卵石不吸水,瓦片易吸水,瓦片渗水后顿能清晰的显现出图案形

               状。门楼外民居铺地图案有蝙蝠、鹿、鹤、花瓶、龙宫金殿、鲤鱼跳龙门等图案。
                    境内建筑物墙体有泥墙、砖墙、石墙和石泥墙、石砖墙等多种,以石墙较常见。因为

               就地取材,所以不同地方的石墙的材料也有不同,有的使用块石砌造,有的使用蛮石砌造,
               有的使用卵石墙砌造。块石墙多见于三魁、仕阳一带,以花岗岩为主;蛮石墙多见于高山地

               区,卵石墙多见于靠近溪流的地方。境内多沟壑河床,石头被山水冲击滚落后,棱角因风化
               和水流冲击变成不规则的圆形。境内人们善于利用这些河沟里不规则的圆石头,未经加工或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