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天台山佛教史》
P. 167

因,得恶果,是无可致疑的。又过去所造之因,固然已经决定本身之祸福,

                           这叫做夙业。而现在造因之权,操之在我。则亦正可趁此良机,广造善因,
                           转移既定之夙业果报。”

                               孙常权以学佛之人,其最大之仇敌,不是天魔外道,而是五欲心魔。他

                           曾作《五欲偈》以自勉,偈云:“道心何以道,五欲生障碍,刀头舐蜜儿,割

                           舌受其害。五欲蒙其心,离道日以远。兵士临悬崖,勒马不可缓。”
                               孙常权善诗。其诗风苍凉高雅,发人深省。《过溪南外祖母故宅七律》云:

                           “育母抚雏两代恩,卅年身世对寒村。故园新主惊来客,老屋旧邻话断魂。

                           红树当窗思白发,青山归骨冷黄昏。秋风不尽孤儿泪,为报勤劳礼世尊。”真

                           是至情之作。
                               1949 年 3 月 9 日,常权预知时至,往生净土。辞世前夕,诸道友环榻助

                           念佛号。常权说:“明日上午 8 时,佛来接引,我当往生极乐世界。”翌晨 8

                           时许,复对众人说:“佛来了,我去矣!”遂念佛而逝。

                               陈海量,名立鳌,字海量,笔名拜善,天台县城人。清宣统元年(1909)
                           出生。父名复初,信仰佛教,海量自幼循序就学,读书勤奋,及长,善于诗

                           文。由于自幼受家庭信佛的影响,从小就随着父母礼佛读经。1931 年 5 月,

                           弘一大师在浙江省慈溪五磊寺驻锡。海量前往参谒,并皈依于大师座下,执

                           弟子礼,从此深研教理,勇猛精进,以苦为师。
                               1938 年,海量 30 岁,应上海陈无我居士之邀,离开家乡到了上海。他

                           协助陈无我筹办大法轮书局,并编辑《觉有情》半月刊。大法轮书局所有营

                           业、记帐、出纳、校对,乃至到邮局寄发等工作,都由海量一肩承担,日以

                           继夜,不辞辛劳。
                               1941 年,陈海量的父亲陈复初老居士逝世,海量返乡奔丧,事毕仍返上

                           海。是年十二月,他请求弘一大师,为他父撰写《陈复初居士传》,并为他夭

                           折的幼弟撰写《立钧童子生西事略》。1946 年春天,上海市一些青年佛教居

                           士,志同道合,共议成立佛教青年会,海量参与发起工作。筹备会成立之日,
                           推出方子藩为筹委会主任委员,郑颂英、张孝行为副主任委员。陈海量、赵

                           朴初、罗永正、蔡惠明等为筹备委员。在上海市佛教净业社的觉园内筹备。

                           当年八月二十五日,青年会召开成立大会,许多大德居士到场道贺,太虚大

                           师也莅临指导。
                               青年会成立,选出方子藩为理事长,余伯贤、郑颂英、叶竹青为副理事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