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天台山道教史》
P. 16
鼓洞派开创者周太朗(号明阳),嗣为龙门第十代弟子。周授以《南华》、
《道德》、《参同》、《悟真》、《华严》、赵注《大学》、《中庸》及《心经》
等。居金鼓洞鹤林道院四十余年,从游者众。雍正十三年(1735),出
主天台桐柏山崇道观讲席,后启桐柏宫支派。乾隆三十三年(1768)
卒。著有《台湾风俗考》三卷。”高清昱传弟子沈一炳(号轻云)、方
必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为龙门第十一代。沈一炳传弟子
陈阳复(字云樵)、周阳本(字梯霞)、费阳得(字赤忱),为龙门第十
二代。他们又多开启更小的支派。陈复阳开启余杭南湖三元宫支派,
门下有阮来宗、杨来逸、钱来玉、鲍来金等;周阳本开启余杭铜山半
持庵支派;费阳得开启归安(吴县)射村开化院支派。方必定下传弟
子十二代顾阳昆(字苍州),顾传十三代王来真(号峄阳),开启苏州
裴嫁桥斗母宫支派。闵一得下传弟子也很多,其徒孙辈王来因等又开
启觉云支派。他本人学综三教,著述甚丰,是清代少有的著名道教学
者。总之,龙门派自清初“中兴”后,一支独秀地传衍不绝,支派愈
衍愈繁,地域愈传愈广。其规模不仅超过和掩盖了全真道其他支派,
而且在许多省区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称“临济、龙门半天下”,确非
虚言。
第五,近现代为由衰转兴时期。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天台山道教不仅
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咸丰、同治间
(1851-1864),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
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抗缴桐柏观拥
有的地租。失去生活来源的道徒,于是逐渐走散。后来,虽然太平天
国失败了,但因桐柏观香火已绝,天台县知事就将有文字为据的地租
全拨给了天台文明书院。书院每年从中抽取 40 贯铜钱返还给桐柏观,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