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天台山道教史》
P. 20
移来,上刻‘唐景龙二年所铸’。”足以证明自唐以来,当地人对于桐
柏山神的尊崇。
此后,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商代伯夷叔齐,死为九天
仆射,治桐柏。”《天台山方外志》卷 9《神仙考》还称:“今桐柏观有
二石像,刊刻奇古,体色温润。或云:‘王灵宝请之徽宗宫中’,然无
据。”据《史记·伯夷传》记载:伯夷、叔齐系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给伯夷,
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灭商后,他们
痛惜国破家亡,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饿死在山里。
历代都把他们当作互让、守节的典型。唐韩愈《昌黎集》卷 12《伯夷
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然而为伯夷、叔齐立祠供奉的,全国其他地方还未发现过,恐怕
这也是天台山的特色之一。至于两座石像的来历,更富有传奇性。据
《灵宝教清秘录》记载:
(宋)王茂端,人称灵宝,善医。宣和间,奉天子诏,进京为太
后治病得愈,赐宝与金帛,皆不受。赐游御园,见园中有二大石像,
一名伯夷,一名叔齐,镌刻奇石,内空外润,叩之铿然有声。深为悲
惜,抚之叹曰:“千古贤人,置此不亦亵乎?”遂乞二石像,载归桐柏
山,于宫右祀之。
这件事仅见于道家的记载,正史和地方志书均未道及。两座石像
的背部,各有古篆,一镌“伯夷”,一镌“叔齐”。清考据学家阮元在
《两浙金石志》中说:“按其笔法,不类宋人,当是唐人书。”孙星衍
《寰宇访碑录》,亦将其列为唐刻。
到了周代,据传仙人彭宗是专治天台山赤城的。彭宗,西周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字法先。据《楼观先师传碑》、《真人碑记》载:“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