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天台山道教史》
P. 23
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
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
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
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
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刘、阮天台山遇仙的传说流传开来,影响甚大。唐代诗人元稹
(779-831),游天台山时,作《刘阮妻》诗;诗人曹唐又作《拟桃源诗》。
北宋时,天台县令郑至道根据前人绘制的《仙踪图谱》,到处寻找,后
经护国寺僧介丰的指点,终于在宝相岙找到了刘阮洞。为了整葺这一
仙境,他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木”。后又
为桃源胜景一一取名,如“鸣玉涧”、“桃花坞”、“金桥潭”、“会仙石”
等。为开发仙道圣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上清派与天台山
(一)上清派的兴起及其主要思想
上清派是道教宗派中极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上清派约形成于东
晋时期,以专门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是由《黄庭经》
而衍生出的道经系列,也称《大洞真经》。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
行方法。
上清派在天台山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西汉的高道茅盈。据明代释
传灯《天台山方外志·神仙考》记载:茅盈成仙后,令二弟茅固、茅
衷乘鹤各治茅山。茅盈则与西城王君“俱去到赤城玉洞,莅司命之任。
出入太微,受事太极”。
据《茅山志》记载,茅盈是受天帝敕赐“九事”来到天台山的:“自
汉平帝元始二年八月己酉,天帝敕五方五帝,各乘方面车降于句曲(即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