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119
第三章 灵山仙界 | 107
传灯大师著述《天台山方外志》
据此推断此贝叶经大约抄写于12 世纪后叶到13 世纪左右。1920年8月植物学家、
诗人胡先骕(1894 ~ 1968)在天台山高明寺见到并拍摄了天台梵本,并有诗记之:
高明古寺有足纪,智者遗钵光晶莹。
楞严残卷几贝叶,梵字连锁龙蛇行。
1932 年 12 月,郑振铎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阐述,中国“戏文”
的体例与组织可能是经由商贾流人或者不甚著名的佛教徒之手从印度输入中国南
部的。“前几年胡先骕先生曾在天台山见到了很古老的梵文写本,摄照了一段去
问通晓梵文的陈寅恪先生。原来这写本乃是印度著名的戏曲《梭康特拉》的一
段。”“梭康特拉之上京寻夫而被拒于其夫杜希扬太,原来和《王魁》《赵贞女》
乃至《张协》的故事是如此相肖合的。”郑振铎所说的“提卡里台莎”的《梭康
特拉》,现译名为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我收藏有季羡林的译本。
但学者高山杉认为,高明寺贝叶经与中国戏文的起源到底关系如何,陈寅恪
说天台梵本是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的片断的理由根据,郑振铎从什么途径得
到陈寅恪这个结果的,还是语焉不详。
不过,天台梵本先从国清寺再转藏到高明寺,最后转藏到国清寺,这个过程
是白字黑底的事实。
去年我与朋友葛永文参加台州市作家唐诗之路采风活动,在高明寺拜访一位
僧人,他是觉慧法师的高足,向朋友书写了几张“六度万行”条幅之后,说起高
明寺在抗战时期曾经建立的慈幼院,那是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个年头,
两浙盐务总局接纳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这里创办的。两浙盐务局帮办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