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121

第三章 灵山仙界  |  109



                朱哲任院长,从盐务税公费中抽出部分资金,来维持其运转。寺院部分建筑成了
                学童教室。高明寺是天台慈幼院的总部,最多时收留六百多名孩子,直到 1945
                年抗战结束,那些孩子先后离开高明寺。他们年纪最小的,也有八十多岁了。
                    那位僧人把我带到一处藏物间,见到诸多旧物,如黑板、扁担等等,都是学
                生学习劳动的用品,上面写着“慈幼院”的字样,我建议寺中可建一展览室,陈
                列出来,展示这段难忘历史,体现出佛法在特定年代的大慈悲。无独有偶,高明
                寺方丈觉慧法师也曾在三门创办过一个慈幼院,担任过院长。
                    我转到高明寺外边,看到一处摩崖石刻,是一首联句诗。“丛山莽峙郁葱葱,
                回顾苍茫感慨中,历劫虫沙千点泪,可怜映照夕阳红。”各句的署名是毛寄渔、
                杨修能、金光祖和汪庆瑜。他们都是慈幼院的教师。1940 年春天诗人沈慕超来
                到这里,看见那些学童在这里念诗,感慨万千,就在边上题了一首,“胸藏浩气
                吞河岳,一啸声回大地春,万叠青山同震撼,他年应许慰斯民。”爱国爱民之心,
                不在言表。
                    在这两首诗摩崖的背后,有隶书的“念持”,是民国天台人袁子羽的手迹,
                他与著述天台县志稿的褚传诰为好友。“念持”的边上是“松风”“伏虎”,和
                佚名的“南无阿弥陀佛”摩崖,隔路往东,就看到兴慈法师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二十七岁时所写的大“佛”字,在慈幼院教师和沈慕超两首诗的下面,是“看云”
                的摩崖石刻,再转下去是圆通洞。
                    这圆通洞之名是有讲究的,“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性体周遍为圆,
                妙用无碍为通”是佛家对“圆通”二字的最好诠释。当年,传灯大师把入口用砖
                头砌住,把自己封在这里读经写作,每天写作《圆通疏》。他把圆通洞列为幽溪
                十六景之一。他编写的《幽溪别志》中说:圆通洞“空如庵,洞下溪声瑟瑟,洞
                侧松声幽幽,于是跏跌,耳根圆通,时时现前,因名。”他还写诗道,“一穴才
                容膝,居然景自幽。溪声长在耳,山色已盈眸。契我林间性,甘兹物外游。倦来
                枕石卧,身世复何求?”在这里,他身心空寂,清净自在了。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担任台州知府的迟维培到了这里,随即题下“圆通”
                两个大字。圆通洞下面的岩石上,有人雕制了三尊大师像,转过去,就到了看云台。
                “看云”两个字是传灯法师题写的,站在看云台上看云海之外的对山,心胸空旷,
                自然有神游八极之感,对面的东坑陈和严岭浮在缥缈云空之中,心情一下子飞了
                出去。从圆通洞转出来,经过看见一尊千手观音像,我们来到一处碧潭边,小瀑
                布在石缝间流淌。这幽溪因为水石草木,更加清幽了。幽溪流经圆通洞下,化为
                五瀑。明代陈仁锡曰,“他处之瀑可以入画,入画则板法;而幽溪之瀑卒难入诗,
                入诗则失真。惟得古人画意,深入山川之幽深”。从潭边左行上坡,就到了“幽溪”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