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46
34 | 石梁纪
蒋叔南来时,药师庵除了卧佛楼,还有琉璃界,庵主也给他看金钵和玉印,
玉印碧色三寸有方,上镌双狮钮,有“天台名山药师如来应世宝印”字样,金钵
是紫铜制作的,有龙形旋回,外方,极为精致,间有金质,斑驳夺目,口广五寸,
称重有三十两,不知道它从哪里得来的,但是,庵主把它们视作镇宅之宝,平时
锁在佛橱里,不轻易示人。
民国台州临海人项士元在药师庵休息时,老僧给他看金钵和玉印,还有三个
椰瓢。金钵光彩焕发,底部有“唐贞观十三年制”的字样,玉印绿色,方二寸许,
篆刻不工。椰瓢是椰木做的,上面有“延年益寿”“歧胡之寿”“使圣人寿”等
字,想是吉祥之礼。药师庵供奉着药师佛的卧相,上面盖着绣被,似梦非梦,于
是人们到这里祈梦的特多。从项士元的文字中约略知道,药师庵边上出产的茶叶,
味道不亚于龙井。项士元说,药师庵是光绪年间的笑禅上人经营的,庵中,有藏
经和俞樾所书的“药师静居”的匾额,但这些旧物早已没有了。我曾在网上看到
的,却有当年华顶峰朝山进香袋。
在现代人的记忆中,药师庵也是一个革命遗址,1930 年 4 月 23 日,地下党
发动桐柏暴动失败,一部分红军战士撤退到这里,却被保安队包围,因为山上云
雾浓重,湿气大,枪支火药受潮打不响,结果牺牲了许多战士,有部分战士突围
出来,转到外湖村分散,继续地下斗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文学作者在药师庵举行笔会,那时药师庵保存完好,
是石头围墙的小院,墙上有六个圆圈,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形制独特。它本
来是三个两层的院落相连,庵内有内室上百间,可容纳几百人居住。我们走在楼
板上,硿硿地响,摇摇欲坠。没出几年,药师庵就塌了,现在只看到围墙的一角,
在雨中我只能无言凭吊。
20 世纪 60 年代,华顶茅篷大多成为林场职工宿舍,有些成为制茶场,林校
就办在药师庵里,尽管一些老茅篷消失了,又有新的建造起来,西茅篷一带造了
许多新茅篷,供人居住。天柱峰庵也修得很好,住了几个修行者,常有当地民众
前来供养,维持得很好。如果把药师庵修好,华顶又增色许多。
在我的心目中,拜经台北面的黄经洞,实际上也是一个茅篷,太白堂也是。
在华顶行走,我想起茅篷中大师云集的时光,庐山牯岭的别墅住着民国达官贵人,
而华顶的茅篷却是文人禅师,是天台文化与山水融合的高地。古人在诗歌中如此
咏叹:
嵩阳不得到,华顶可徘徊。
当知吾性分,自有一天台。
——[宋]陈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