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42
30 | 石梁纪
地也”。走进一个茅篷里,看到两位老衲垂眉而坐,煮茗正熟,啜其一盂而去,
篷中老衲有近百岁者,不用去华顶寺赴斋,寺院送米菜至茅篷之中,他们也无力
不能耕种,也不能念经拜忏了,只能靠寺僧和居士们奉送斋饭维持生命。而民国
名士傅增湘之茅篷记述,乃一美文也:
华顶寒沍(凝结、冻结),居者苦寂,故大寺虽规模壮阔,而缁众(僧
人)长住无多,因之左右茅篷,转称极盛,东西两涧七十余所。大者数十楹,
小者或三五楹。皆跨涧依崖,编茅代瓦,耕云锄月,枯寂自甘。余尝引杖自
寻,所至多就松结舍,累石为垣,苔薜苍寒,殆绝人迹。及入其庐,则经典
精严,瓶炉精洁,花香盈室,几案无尘,挥麈清谈,使人穆然意远。其人大
抵退居之尊宿,或苦行之头陀,慕岩栖谷饮之风,矢绝世离尘之志,故卜居
于此,一瓢一衲,独隐单栖,诵偈坐禅,潜修净业,此真佛窟之家风、灵山
之妙境也,尝阅潘次耕(潘耒)记云:岩阿涧曲,间植团蕉,独木为桥,老
树缚屋,落花不扫,经声琅琅,为圣为凡,莫得而测。知台山茅篷之风,已
数百年与此矣!
另有民国名士胡行之撰文,道尽茅篷精神:
所谓茅篷者,多在山坳僻处,建立小屋,上盖以茅。厚至数层,横压以木,
复以绳索贯穿,系之以椽,不知为风所吹。大者五楹,小者三间,近亦有髹
漆华丽,而以铅板玻璃等为之饰者。……天台高而清寂。禅家修道,确最适
宜,而以小茅篷养心念佛,得可参悟。
我以为出家人正当寻此静地,真心修养,否则赶热闹,想繁华。在大都市混
迹参禅,参的大多是野狐禅,胡行之在弥陀寺见到一个九十二岁的老者,人皆尊
敬,但自食其力,但体格强健,乃清心寡欲所致:
白云深处多茅篷,一佛一僧一世界。
旁人莫笑道者痴,几辈能偿清净债?
尽管如此,华顶茅篷的山
林高风令人敬仰。真清法师在无
见先睹墓塔旁结茅而居名列《明
高僧传》;清代超恒在天柱峰茅
篷刺舌血书写《华严经》一部;
释梅谷在青狮堂修行;清乾隆
四十九年,原国清寺主持宝琳禅
师在华顶妙峰庵退居,被尊为“宝
琳珍祖”;民国兴慈法师,在拜
太白堂也是一个茅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