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180
修理忏胜于事忏。 他引《心地观》偈云:“若有清信善男女,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销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
朱 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女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他还具体
封
鳌 解释说:“(理忏和事忏)二门中,理忏最胜。 故《普贤观》,十方诸佛说忏悔法,
天
台 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无法,从颠倒相起。 如此想心,从妄
集
·
第 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 何者是罪? 何者是福? 我心
三
册 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获至宝,无住无坏,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
灭谛寂静。 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大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
悔。”(卷中)也就是说,到了理忏的最高境界,是“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
脱,灭谛寂静”,无罪无福,入大涅槃。 此种忏悔,才是大乘规实之义,能除却百
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疾成阿耨菩提。
第五,发心。 为了报答四恩,应发清净菩提心,受三聚戒。 受戒者(称新学
菩萨)向戒师(称先学有智有力菩萨)顶礼后,说:“我今欲发大菩提心!”戒师
应教诲说:“过去菩萨已发,未来菩萨当发,现在菩萨今发! 仁者(对受戒者的
尊称):如今随顺三世一切菩萨,当发大菩提心,一心志求无上菩提。”这时,受
戒者应当这样说:“我今发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随顺三世诸菩萨,尽未
来际不退转!”这时,戒师以无乱心问他:“仁如是听,是仁慈菩萨欤否?” 受戒
者应答:“是发菩提愿!”不可说成:“已发菩萨愿!”这时,戒师才教他念四弘誓
愿:“圆融十界诸众生,我今发誓必济度。 圆融五住诸烦恼,我今发誓必断除。
圆融四门诸道品,我今发誓必尽知。 圆融法性真佛道,我今发誓必显得。”教毕
后,由受戒者单独背念一遍。
第六,问遮。 是戒师查问受戒者从无始以来有何罪过。 戒师对受戒人说:
“我今问汝,当如实答;若不如实答,徒欺诸佛。 汝不曾出佛身血否? 不曾杀父
否? 不曾杀母否? 不曾杀和上否? 不曾杀阿阇梨否? 不曾破羯磨转法轮僧
否? 不曾杀圣人否?”若无“七遮”罪,准予授戒。 然后再问受戒者有无犯“十
重戒”和“四十八轻戒”罪。 若曾犯过“十重戒”罪,可准他忏悔。 忏悔的方式
是:跪在佛菩萨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礼三世千佛”,直到亲见
“佛来摩顶”,或者看到佛的相好庄严以及“光、花种种异相”为止。 因此,忏悔
的时间没有限定,或一七日,或二、三七日(14 天或 21 天),乃至一年。 若受戒
者始终未见“佛来摩顶”或看到佛的“好相”,则“虽忏无益”,表明旧戒已失,应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