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61

齐召南一生精通史地,旁及诗文。 于天文、地理、历算、医卜无所不晓。 这

           当然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 但他也确有些天才,即:“目力胜人” 和“博闻强
           记”。
                关于“目力胜人”,张廷琛《天台山新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侍郎(指齐召
           南)目力胜人,瞳极小而能远视。 每登吴山,能辨江船中人物服色,及壶觞杯斝
           之属,皆不爽。 夏日栖万松山中,望云能寻其根,云:仿佛如丝系于山。 迹而挖

           之,得云根石,多花草鸟篆形,后渐多,因以作谱。”这里,除了说明他目力胜人

           外,更反映出他年青时寻云根石以作图谱的广泛兴趣。
                关于“博闻强记”,《凫亭诗话》中,也有记载:“次风齐公博闻强记,观书目

           十行下,一览则终身不忘。 应征北上,谒邑宰,留宿署中,见架上有异书八册,
           以借观请。 主人曰:‘诺’。 次日黎明,将次登程,命持书去。 曰:‘吾已阅讫

           矣!’主人未之信,随抽一二册询之,皆能探喉而出,不差一字。 主人大惊。”
                齐召南在京时,深受乾隆帝的宠幸,从普通的检讨官,直升到同三品的侍

           讲,可谓青云直上。 他在《蒙恩充补日讲官志喜》一诗中,曾兴奋地写道:“炙
           砚临窗趁晓暾,忽听鹊语沸柴门。 原无学术高时辈,虚有声名动至尊。 簪笔喜
           看香案近,典衣犹剩敝衣存。 年中却被同官羡,讲席金华屡拜恩。”从诗中可以

           看出,他谦虚、朴实、厚道,确是以真才实学受到乾隆帝的宠爱。
                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一次,乾隆亲试内翰诸臣。 大臣们得题后,皆战战
           兢兢,久久未完卷。 齐召南却奋笔疾书,很快交卷。 乾隆帝大笑道:“群臣皆考
           倒,惟齐召南考不倒。”又对内监说:“他人能如齐某(召南)之佳,必不能如齐

           某之捷;能如齐某之捷,必不能如齐某之佳。”翌日放榜,齐召南果然第一。 又
           有一次,乾隆帝得一古镜,中镌“曲江” 字样。 廷臣皆不解其意。 乾隆便召齐
           召南问之。 召南道:“据地理志记载:金时于会宁府置曲江县。 此镜当是金代

           之物。”一查,果然。 乾隆叹道:“是不愧为博学鸿词矣!” 还有一次,乾隆帝谒
           祖陵,渡热河,上长白时,怀揣齐召南所编的《五路书》,凡舆马经历处,道里远
           近,山川夷险,与书对照,无不吻合。 乾隆大喜道:“召南博学,一至是乎!” 从
                                                                                       第
           此,召南每有著作写成,辄令进览。
                                                                                       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齐召南为故乡天台百姓积了一桩“大阴德”。 据褚传                                      辑

           诰《天台采访册》记载:                                                                 台
                                                                                       山
                    上(乾隆)将南巡,夙慕台山之胜,因询公曾游历否? 公伏而对                                      文
                                                                                       苑
                曰:“台山下临无地,非芒鞋竹杖不敢登。 臣有老母在堂,故不敢。”                                       与
                                                                                       儒
                上首肯久之。 桐城张公出而谓人曰:“齐君此对,台人阴受福矣!”                                        林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