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17
的题名,如此精致的微雕,其工艺水平何等高超!
罗汉,又称阿罗汉,梵语 arhat。 意译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
真人。 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 此果位
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毕作狭义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最高果位而言(若
就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据《俱舍论》卷二十四所说,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
之极果。 可分为二种,即:(1)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
者。 (2)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的圣者。 证入此
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
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
十无学支。 五百罗汉,佛家传说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 500 名弟子。
石梁桥边之所以被名为五百罗汉道场,是有来由的。 最早是晋代高僧竺
昙猷来访。 据《高僧传·习禅》记载:
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
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葱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
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
也。 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布萨声,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
齿,问猷所之,猷具答。 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 吾是山神,故相
告耳。”猷乃退还。
……猷每恨不得度石桥,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 见横石洞开。
度桥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说。 因共烧香中食。 食毕,神们谓猷
曰:“知后十年,自当来此。 今未得住。”于是而反,顾看横石,还合如
初。
僧传称:昙猷在石梁看到的“精舍神僧”,就是五百罗汉。 因为昙猷在修
持上还没有达到罗汉的果位,因而不得入住。 神僧告诉他需要再修上十年,才
第
十
能来此居住。
辑
后来,智者来天台山时,“尝宿于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绛衣”,引一老僧来
台
告知智者:“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并说:“寺若成,国 山
旅
即清,当呼为国清寺。”其后,智者在台山讲《净名经》,陈郡袁子雄与新野庾崇 游
文
两人闻风来听。 袁子雄“见堂前有山,琉璃映彻,山阴曲涧,琳琅布底,跨以虹 化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