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18

桥,填以宝饰,梵僧数十,皆手擎香炉,从山而出,登桥入堂威仪溢目,香烟彻

           鼻”(以上均见《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智者所见的“老僧” 和袁子雄所见
      朱    的“梵僧数十”当然也是罗汉的化身。
      封
      鳌         直到五代后唐时,画家全亿长史在石梁绘画五百罗汉圣像,曾发生许多异
      天
      台    事。 据《天台山新志·感应略记》称:“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罗汉形象。 每一
      集
      ·    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锣钹幢盖,引导入于殿,香风送幢幢之势,前靡而
      第
      四
      册    入,入门即止。 其方广寺梵呗方作,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 吴越国王
           钱氏(俶)频年施供养,造五百铜罗汉。”
                钱俶椒造的 500 尊铜罗汉,当时安置于石梁桥边的中方广寺,称“五百应

           真”。 僧人们还为它们编造了许多“神灵”的故事,从而大大提高了天台山的
           知名度。 以后,历代帝王每当“国难”当头的时刻,都遣使来山祭请,祈求罗汉

           的荫护。 如宋仁宗于景祐四年(1037),遣使来天台供施五百应真,其敕文云:
           “朕荷祖宗之休,丕承洪业,未尝不虚怀逸士,侧席幽人。 雅闻天台之石桥,近
           接四明之雪窦,智觉之遗风具在,应真之灵迹俨存。 慨想名山,载形梦寐。 今

           遣内使张履信赍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二百斤,银五百两,御衣一袭,表朕尊重之

           意!”除了祭祀的礼品外,还亲赐御衣(象征帝王亲临),足见其虔诚之心。
                北宋时期,天台山佛、道两家的势力都很兴盛,有“千僧万道” 之称。 当
           时,僧、道之间为争取地盘,互相攻击。 高道张伯端等,居于石桥之北,门徒颇

           盛。 道士们为把石桥一带的僧徒哄走,编造了一些神奇的传说,如《高道传·
           会真府》云:

                    国清寺僧陈惠虚,尝与同侣游石桥。 众皆股栗,惠虚独超然而
                度。 至石壁外,微有小径,稍平阔,遂见空阙,楼阁连亘十里许,榜曰

                “会真府”。 左曰“金庭宫”,右曰“桐柏宫”。 三门鼎峙,入右门之西,
                见一高楼,榜曰“右弼宫”。 又到一处,忽见一老叟讶日曰:“汝俗人

                何得来此?”惠虚曰:“ 尝闻过石桥,即有罗汉,时闻钟鼓声,故来相
                访。”叟曰:“此真仙之福庭,天帝之下府,为小都会。 太上一年三降

                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非罗汉所居也。”引之使行,十余
                里,已见国清矣。

                这一类玄虚的传说,显系道家所编造,难怪传灯在《天台山外志·灵异
           考》中予以辩驳。 也有人将五百应真说成是田横五百壮士的化身。 据《 史




    ❙210❙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