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4 - 钱塘年鉴(2022)
P. 444

QIANTANG YEARBOOK

                网。”蒋星海一边手上不停,一边介绍。                                无影无踪,统统打了水漂。”
                    像这样的船,在晚春到初夏这段时节,非常受围                             朱老回忆之前在“治江”时期曾经用毛竹劈篾编
                垦鱼虾养殖户的欢迎,“每个月能做 15 到 20 条,买                      成笼子,退潮时预先将笼子放在指定位置,然后装满
                去用来给塘里撒饲料,清理水草,都非常好用,一个                           石块。结果,装有四五立方米石头的竹笼子,也被潮
                人一条船能管十多亩塘,村里给河道做保洁也买过我                           水连笼带石冲走,付之东流……
                的船。”蒋大爷十分得意地说道。                                      “面对汹涌的大潮,我们围垦保堤一线的干部与
                    “以前我在围垦指挥部还做过出江捕鱼、捕鳗苗                         施工人员心急如焚,又一筹莫展。”回忆起当时的险
                的大木船,有几十吨重,17 米长,4 米宽,一组十几                        情,老朱还是一脸揪心的模样。我们好奇地问,潮
                个人赶工也要 20 来天,可是个大家伙。”谈起之前经                        水的冲击力究竟有多大?老朱告诉我们,当时的钱塘
                手过的船,蒋大爷兴致高昂。作为一位技术精湛的老                           江管理局的技术人员现场用仪器测试,涌潮顶冲部位
                师傅,萧山众安房产曾经拿了上海外滩木船的图纸来                           最快流速达到 12 米/秒;涌潮顶冲部位的最大冲击为…
                找蒋星海复原,用作展览。“大概是 1998 年,直接在                       6 吨/平方米。如此汹涌的潮水,难怪无数次抛石,无数
                义蓬养老院门口搭了棚子做的,来看的人可多了,大                           次失败。如何有效筑坝护堤是我们当时面临的重大难题。
                夏天的都不怕!”
                                                                             集思广益,土法上马打沉井
                    现在令蒋星海感慨的是传承问题。“连我也很久
                没做木头船了,老房子拆迁,许多旧工具都丢了,不                               虽然有了之前劳而无功的教训,但是如何克服
                知道摸到它们还晓不晓得怎么用。”据他说,现在整                           潮水冲击的难题,如何成功保住坝头?老朱说,“有
                个义蓬总共只有他和弟弟这两个上了年纪的造船人。                           人设想趁着‘枯水期’在坝头砌筑一个巨大的‘石
               “我也想在年轻一辈中找一个愿意跟我学习造船技术                            柱’插入水下,以抵御潮水的冲击。大家一致认为,
                的徒弟,但很少有人愿意,不知道这门手艺还能不能                           这个方法可以一试。于是便有了制作“沉井”的构
                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这个方案得到了钱塘江管理局和北京水利科学
                       —原文刊载于 2022 年 5 月 17 日《钱塘新区报·街巷》           院有关人员的支持,并帮助我们一起研究,设计图
                                                                  纸。论证,推翻,再论证,再推翻;“沉井”的草图
                              亲历围垦“第一井”
                                                                  画了改,改了又画……最后,根据二工段坝头潮位
                         —访原围垦指挥部施工员朱忠良
                                                                  最高点为 4 米的实际,确定“沉井”总高为 12 米,
                                     朱大杨
                                                                  长 10 米,宽 6 米,设计“沉井”壁厚为 60 厘米。
                    家住南沙大堤边上的朱忠良师傅今年 84 岁,曾                       为增加“沉井”牢度,中间设计了一道由底到面宽
                经是沙地围垦工程的施工员,参与策划、设计并打下                           度为 60 厘米的大梁。为确保安全下沉,‘沉井’底
               “围垦第一井”。今年“五一”期间,我们登门访问                            部 60 厘米,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块石插花
                了他。                                               骑缝浆砌。为方便“沉井”下沉操作,整口“沉井”
                    朱老身体健朗,记忆力好,对半个世纪前打沉                          分上下两半砌筑。
                井、保大堤的往事,说起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当时物资紧缺,条件有限,我们开动脑筋,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沉井’。‘沉井’底部的
                            潮水汹涌,抛坝巨石付东流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在滩涂上现场挖土,以‘泥模’替
                    “位于青龙山、白虎山北,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                         代‘木模’的,不仅省材,还省时、省工。底部混凝
                日围成的三万六千亩围垦是钱塘区大江东区块的第一                           土结构完成后,请有一技之长的十多个民工抓住钱塘
                个围垦。”                                             江小潮汛期间的有利时机,夜以继日,剖石浆砌井
                    朱老开门见山,回忆起当时的围垦情景:                            身。在机械化还没有在围垦工程中应用之前,砌筑
                    “由于这片围垦土地三面临江的独特地理位置, ‘沉井’的石块都是靠人工肩抬手搬的。抬班师傅要
                大堤受大潮冲击的威胁也特别大。一九六九年七月,                           将近三百立方米的井身用石往上抬,摇摇晃晃的竹片
                西线二工段大堤受潮水冲击,出现险情,大堤岌岌可                           斜梯发出吱吱咯咯的声音,越往高抬,斜梯晃得越是
                危。为修筑保护大堤的‘坝头’,大量石块抛向江中。                          厉害。经过近十天的奋战(为赶时间,也有挑灯夜战
                在近岸二十米范围内抛下的石头,还能达到预期效                            的)终于完成了第一阶段‘沉井’的砌筑任务:一座
                果;再往外,江越深,潮越急,抛下的石头很快被潮                           高 6 米、占地 70 多平方米的椭圆形‘石柱’屹立在
                水卷走。那怕上千斤的石块抛到江里,也被潮水冲得                           围垦二工段的沙滩上。”



                380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