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路桥年鉴2022
P. 169
路桥年鉴
银青光禄大夫仁晖赵公乔梓之墓”。《太平志》云:赵太 偃王逃战为仁名,何必当初西发兵。
守崇贤,父未庵,尝拜洪洋祖墓,于石曲西池内拾古砖, 泗水河边弃祖庙,大塘岭下建新城。
又曰:若欲赵氏重整门台,直待金水人来。已而,生太 人尖晓日祈天佑,滨野黄牛教畜耕。
守,辛癸年月适符金水之讖。(《路桥志略》) 石室龙蛇今走失,徐山不见旧王陵。
【方国珍祖坟】 《石曲方氏宗谱》载:“有(方国珍) 【玉瓶甘露】 徐山又名玉瓶峰,相传东海观音到此,
太祖考、祖妣墓葬在方家垷下汇头,”方国珍的曾祖父叫 手持玉瓶,施甘露于万民百姓,故名此峰为“玉瓶”。
方天成,曾祖母陶氏;祖父方宙,祖母潘氏。 涩水诗曰:
【逍岙县主坟】 陶宗仪的母亲赵德真在元至正六年 东海观音来此峰,玉瓶甘露赐春风。
(1346)去世,郑元祐《元故白云漫士陶君行状》载:“配 台城十万八千户,都在阳光雨露中。
赵氏讳德真,故宋宗室孟本女也,有淑德,先君十二年
卒,葬黄岩州灵山乡逍岙之原,今侍讲张公翥为应奉时 【升谷寺】 徐山前面是徐岙(讹名士岙,又名升谷岙),
铭其墓。”逍岙在石曲之西。王逢《题天台陶宗仪母赵县 胜果寺(升谷寺)坐落其中。
主德真墓志铭后,赵系出汴宋,至今人犹以县主称云》: 据清光绪《黄岩县志》记载,胜果寺建于北宋英宗
陶母赵宗室,贞静白云姿。明珰秋水佩,幼小比光 治平三年(1066),距今已有 930 多年,约在明末废圮,
辉。自通良人姓,三星天一涯。孔雀金绣褥,十年梦参 清末民初重建,谐音讹名为升谷寺。传说过去大雄宝殿
差。手制丹霞帔,及嫁不称时。造次井臼间,跬步必中 后壁有个升谷洞,洞口不大,每日从里面流出金光闪闪
规。良人既禄仕,婉娩黄发期。落月鉴绮疏,春霜薄罗 的稻谷。不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从不间断,而且不
帷。生而贤且淑,焉用寿考为。铭旌书县号,琬琰瘗华 多不少,每日刚好流出一升谷,于是这寺也就叫做升谷
辞。念昔岐山鸾,其德未云衰。王风遽沦变,抚卷慨如 寺了。后来,有一寺僧嫌每天流出的谷太少,他偷偷将
斯。乌鹊桥银河,青鸟使瑶法。何如五采羽,来仪竹梧 一根铁棒插进洞口使劲捣,想把洞捣得大一点,不想反
枝。梧竹日夜长,雨露深孝思。孝思人子慕,为述二南 倒把洞捣闭了,从此谷也就再不外流了。涩水诗曰:
诗。 宝殿流金洞口开,天公美意独怜垂。
现今在逍岙山上建有纪念陶宗仪的南村斋纪念馆。
如何铁杵强侵入,升谷无踪后悔迟。
(阿土编)
1994 年初,升谷寺拆建,在遗址上挖掘出 10 余件
徐山与升谷寺 唐宋时的文物,有月鸡腿瓶、青瓷钵、双系敞口瓶、青
瓷葵碗等陶瓷品,及两枚唐开元铜钱和一个和尚的随葬
【徐偃王遗迹】 宋《嘉定赤城志》载:“徐偃王墓在 品(现存黄岩博物馆)。
县(指黄岩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山,有土砖台址 升谷寺右侧有一土墩窑址。此窑虽未经发掘,但估
及石笋尚存。”胜果寺后院山叫徐山,寺前两颗石笋、 计年代相当遥远。
寺右侧的土砖台址今尚在。《赤城志》又载:“徐偃王 升谷寺的环境非常幽美,入口有龟、龙两山,形成
庙,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传庙前地尝产六芝。” 屏障;寺前视野开阔,住宅极少,旁山及后山树木葱笼,
徐偃王是西周徐国的诸侯,建都泗水,他趁周穆王 竹林繁茂。树木多是果树,有枇杷、杨梅、橘树,亦有
(公元前 976 年~前 922 年在位)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 少量的桃树。逢到开花季节或者果实成熟时,景致十分
率领九路诸侯西进反周。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 迷人。 (阿土编)
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汉书·东夷传》)。徐偃王
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 36 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 桐屿景区
穆王命造父联合楚王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
遂败逃(见《史记》),数万百姓感其义跟随。徐偃王 【共和岩画】 岩画位于桐屿街道共和村茅草山南麓小
逃往何处,众说纷纭。《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 山坡约 10 米高处峭壁上,有十来平方米,分布在三块岩
明一统志》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 体上。
岩画有戉、车轮及各种图案。特别是戉形图案,有
逃浙江。《赤城志》则记载徐偃王南逃至黄岩境内,在
大唐岭东建城(徐偃王城),死后葬在徐山。 4 个之多。
1990 年,在离徐山仅三公里的小人尖山发掘到 66 戉为大斧之形,石戉在刀耕火种年代可以用来砍树
件西周时代的文物。加重了徐偃王或其子孙在路桥证据 开荒。商代青铜器发达,开始用青铜铸造戉,戉就成了
的份量。据在徐山前屏的龙山开采石矿的石工说,他们 钺,从生产工具变为兵器。商晚期,钺不再是重要的兵
在开采时发现原有山洞,高约 4 米,宽约 3.5 米,长约 器,而是变为表示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令牌器。到了春
60 米,支洞有好几个,通向山腹,洞是人工开凿不是天 秋战国,钺不再作为令牌器,地位下降了。
然形成,洞壁有烟火熏黑的痕迹,与韩愈所记“王死, “戉”也是越先民的符号,周代时戉族成为东南沿海
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之”很相符。龙山已被 主要民族。从岩画可以看出,境内的居民已经有越族意
基本开光,遗迹荡然无存。 识。
土著越民刀耕火种,生产效力低下。徐偃王教他们 另一重要的图案为车轮,在左边的岩面上。
如何制造耕具,如何调教黄牛犁田耙土,因此徐山也叫 车轮的发明,是苏美尔人在人类历史上迈出的一大
黄牛山,因偃王扶过犁,黄牛山右前的山又称犁头尖。 步,时间为公元前 3000 年前。而中国,据说黄帝在发明
偃王还教居民用棕丝麻丝织网捕鱼,打制青铜矛头捕兽, 指南针的同时发明了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2600 年前。
还教当地居民烧制陶器、识字画画,路桥这片土地由于 共和岩画上的车轮图案,说明境内古越民已懂得使
徐偃王及其臣民到来第一次引入了中原文明。涩水《偃 用车,而且还使用条幅车轮。
王墓歌》诗曰: 岩画产生的时间难以估计。综合四周的灵山遗址、
第 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