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路桥年鉴2022
P. 171
路桥年鉴
【普福寺及塔】 清光绪《黄岩县志·寺观·塔》载: 厨房、库房等。有独立的教学大楼及运动场地,院内图
“普福寺,在白石岭东,俗称埠头堂,唐开元三年(715) 书馆藏书计有 30000 余册。
建。”又载:“普福五塔唐开元间建。”石塔底须弥座,
塔身三迭鼓形,迭鼓各刻一佛像;五塔两侧竖立着“七 【常乐寺】 宋嘉定《赤城志》载:“常乐院,在县东
如来”方柱,其四面每面上至下各刻七座佛像。另有古 南二十里,唐大中六年(852)建。” 明万历《黄岩县
井四口。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释涵阳重修。万 志》、清光绪《黄岩县志》、民国《黄岩县新志》皆因
历初,袁应祺来任黄岩知县(1575~1576,1578~1580 之。
两度在任,百废举)题额普福院为“普福招提”(寺院 明万历《黄岩县志》又载:“常乐寺井,在佛殿前。
别称)。十八年(1590),由明寂徒弟真表筹造大钟, 大旱不枯,庆元二年(1196)大雨,溪溢,水及寺半壁,
第二年成,钟款有 150 多字,其中有“闻此钟声超法界, 忽于井处作盘涡撮水入焉,须臾见平地。”
铁围幽暗悉皆明”,当地流传着“白石岭的风,埠头堂 清黄岩人王会畴有《常乐寺》诗:
的钟”,可见两样东西都远近闻名的。十九年(1591) 一径入空林,空斋见道心。
僧明寂建御经阁,临海秦鸣雷(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钟摇残月落,烟锁暮山深。
题额。大雄宝殿前柱上一副楹联: 佛语无凡想,禽言有好音。
佛出西天丈六金身腾汉室; 智公云外去,蹑屐试追寻。
法流东域五千玉轴献唐朝。 【凉溪古道】 凉溪古道沿凉溪山塘与常乐寺之间山路
盘旋而上,过山岗为黄岩区唐家岙村。古道筑于何时没
据说亦是秦鸣雷所撰。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僧文玺(传临济正宗三 有记载,但根据常乐寺建于唐代记载,古道形成的时间
十五世嗣法比丘,法名寂能,字永杰,号文玺)创建大 离唐代应不远。
悲阁,距寺六百步又建塔院。众人置田亩以奉香火。发 【五马回朝】 常乐寺北山岭,称五马回朝,又称护马
现的残碑为“钦赐探花及第翰林院修撰方外弟东吴徐葆 回朝,据说与康王赵构有关。传说康王为人质,押送中
光”撰,应是乐助碑。徐葆光,长洲(今苏州市)人, 潜逃至一庙,梦神告知金兵将追至,康王惊醒,见庙外
字亮直,康熙进士,官编修,赐一品服,使琉球,敕封 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过河,马即化为泥塑,这是“泥
国王,雍正初以御史记名。乾隆五年(1740),僧与礼、 马渡康王”故事;金兵直追康王至钱塘,忽有白马,莫
缉济、缉茂重修大佛,民间流传“到过埠头堂,见过大 知从来,王策之,飞越过江,这是“白马渡江”故事。
佛王”,其佛像高达四层楼宇,膝可摊竹席。道光三十 康王来到椒江口岸,翻过冈岭,来到埠头堂少憩,朦胧
年(1850),比丘佛觉、岭下周北子立梅花碑。 中忽有神人告诉他“此处平安”,不久就可以“护马回
清末至民国初,普福寺已衰落,塔院被占,石佛塔 朝”,康王醒来,果然雨停,康王立即动身,只见山岭
只能移走(现放在门墙内)。 起伏,形如马匹,康王问“此为何处?”当地答“此处
土改时把观音殿和厢房分给村民。“大跃进”时大 五马回朝。”康王大喜:“好个护马回朝!我也可以北
佛被拆,樟木料装了三船运走,佛身所藏的经卷被焚烧。 归了。”果然不久金兵被打了回去,赵构也就北归。这
1960 年,生产队(村级,后称生产大队)又向社员买回 就是“护马回朝”故事。涩水《五马回朝》诗:
观音殿作仓库。1961 年台风摧毁大雄宝殿,生产大队用
倒塌旧料建东西翼头各 5 间和厢房各 2 间,分给生产队 天遣江山化作马,台州百姓护康王。
(原生产小队)做仓库。1964 年又将食堂改成插队落户 千骑万乘回朝日,此处仍留五马冈。
的知识青年宿舍。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村民自发在原观音殿恢复宗 【黄绾摩崖自铭】 桐屿街道凉坑堂常乐寺后山,永宁
教活动,香火渐盛。埠头堂村民种植食用菌,不料菌种 山迤逦南来,此处俗名叫东盘山,又称五马回朝。山上
竟在观音像背后萌出平菇,消息传开,香火更旺。1990 有一岩突兀,坐北朝南处,有明礼部尚书、思想家黄绾
年一场大火烧了观音殿。8 月,村民重建观音殿,1998 (1477~1551)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自铭摩崖石刻。
年,村老年协会主持,先后重建天王殿、白鹤大帝殿、 石壁上共刻有 131 字,自铭 112 字。这时黄绾已经 70
山门、斋堂等,增添近 8 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坐像。2004 多岁,告老还乡,寻到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预先刻下摩
年,在寺后征来 3.87 亩园地,建万佛殿。现在寺院仍在 崖自铭:
扩建。(阿土记)
青山不极,吾生有涯;有涯必尽,终归此家。
【兴福寺佛学院】 原名“兴福堂”,位于狮子山顶,据 后千百载,过者兴嗟。曰谁之藏,或否或嘉。
现存石碑记载,该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 是非得失,孰可掩遮?路碑日远,青史世遐。
为男众道场,1958 年改为女众道场,由谛明法师住持。 平生周礼,志愿匪夸。达施穷敛,易地则皆;
20 世纪 80 年代宗谛明法师募捐集资,重修大雄宝殿。 穷非有损,达非有加。一朝屈伸,千载端邪。
2003 年谛明法师弟子闻开法师试办佛教常年学习班。 履道听命,圣轨弗差。遁世独立,无闷无哗。
2004 年,兴福寺律学研究班正式成立。2008 年秋季,寺 黾勉卒世,顺俟靡他。一息尚存,无自疵瑕。
院举办隆重的落成和圣像开光典礼,将“兴福堂”更名为 嘉靖二十有三年秋九月甲子
“兴福寺”。 2012 年又增设专科班。2013 年,寺院增设
天台宗课程。同年,研究班及专科班通过了国家宗教事 久庵居士黄绾识
务局的正式审批,更名为“浙江佛学院天台宗学院女众
部”。 但黄绾的墓没有做在东盘山,原来五马回朝这块风
现有建筑面积 10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水宝地,早已被池家从常乐寺和尚手中买走,黄家在这
大雄宝殿、说戒堂、大悲阁、念佛堂、五观堂、僧寮、 场官司中败诉而将黄绾的墓砌在羽山黄家祖坟旁边。
第 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