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鹿城史志》二O二一·春夏(总第十五期)
P. 49
为社会创造价值(Davidsson,Wiklund,2001)。而小知识阶层中的怯懦
者,其行为选择不可能是“英雄导向”,在“知”的方面,他们似乎和金
贯真等烈士一般有共同的信仰(Balacbandra,2018),但“行”的方面,
让他们暴露了利己的机会主义者真实面目。温独支的难以迅猛壮大,就理
所当然。
2. 创业团队中“小知识阶层”的认知结构使温独支难以深入群众
马克思主义是为劳苦大众争取利益的,这决定了中共的人民性价值取
向。为劳苦大众求解放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诉求,要求中共的基层组织必
须采取群众路线,并形成为相应的“路径依赖”。群众路线必须是党团员
自然的或嵌入式的认知内容和行为选择,需要通过党团员的行为导向体现
出来。但小知识阶层的利己偏好(亚当•斯密,1776)往往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1926 年 1 月戴国鹏在寄送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任弼时的信中,则直白地道
出温州团委“实际”并未开展什么活动;“团温州支部”几乎同时也在给
团中央的报告信中,提及温州偏僻,同志稀少,工作极难开展,即使开展
了相应的活动也无成效,宣传工作相对容易一些,但温州党团员也非常缺
乏这方面努力;信中坦诚作为“教员”的温独支成员,因为忙于教学等自
身工作,几乎无法接近工农群众。
但客观条件其实允许温独支成员进行群众宣传。温独支在 1926 年 6
月的《工作计划》中指出,温州是宗法社会,温州人的同乡、同宗和同行
等观念强烈;此地民风豪爽彪悍,人民容易被组织,所以这里是做群众运
动的好地方。1926 年 1 月《团温州支部给团中央的信》也坦承温州群众喜
听“讲书”,温独支也曾参与其中,听讲者“皆为工农”,听后“拍掌称是”。
但温独支“教员”“碍于学校功课”,更怕引起外界的“注视”,所以他
们的革命宣传也仅是偶或为之的活动。1926 年 2 月《团温州支部给团中央
的信》中,则进一步指出团温州支部因为成员回家过年,“多没有开会”,
尽管他们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深入工人队伍中进行革命活动,因为“附近
工人很有觉悟,很可以做一番扩大组织”,但温州支部成员缺乏革命积极性,
建 党 庆 祝
年 100 周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