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24

进入营房,在院子里打作玩耍。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到营区看电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看一场电影对于市民来说是很奢侈的消费,显然与
           我们小孩子无缘。记得我第一次看电影,并非在五马街口的大众电影院,
           也非县前头的解放电影院,而是在天宁寺部队营房的操场上。那时我们还

           没有上学,时常跟随表哥他们到天宁寺营房操场看露天电影。当时的营房
           没有高高垒起的围墙,我们小孩子进进出出,如入家门,十分随便。每当
           夜幕降临,大我几岁的荣坤大哥便告诉我:今晚天宁寺有放电影,我们一

           起去。电影是在露天操场上放映的,操场边上插着两根毛竹杆 , 白色银幕
           就挂着竹杆上。放映机摆在操场当中 , 亮着一只灯光 , 映衬到银幕上,把
           操场映照得通明光亮。毕竟是露天电影,若是有风吹过,银幕便鼓了起来,

           银幕上的画面也随之变形。解放军官兵排列整齐地坐在地上,我们小孩子
           只能坐在银幕的后面观看。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总是反的,举起左手,

           我们看到的是右手。不过,这已经是很好的享受。记得第一次看《鸡毛信》
           就是在营房操场里看的。今天想起,还有《翠岗红旗》《赵一曼》等老影片。
               后来天宁寺部队营房成了解放军 17 医院,管理正规严格多了,还打

           上了厚实的围墙,但围墙里的电影照旧放映,依旧吸引着我们。每当听到
           有放电影的消息,官桥头附近的小伙伴互通信息,好像是去共享大餐似的,

           兴奋无比。几位表兄表弟个子高,力气大,比我强多了。当操场上灯光暗下,
           喇叭里响起歌曲时,表兄们便搭成人塔翻墙进入。我个子小,又文弱,时
           常是表兄陈荣洲在下,用力将我托上起,陈荣桂表弟在上,使劲拉我上墙,

           然后跳入操场,蹑手蹑脚潜到银幕背后……
               后来 17 医院改名 118 医院,我们也去上学,再也不可能翻墙去看电
           影了,但那时的美好印象永驻我心。



               海坛山为风水宝地



               其实,天宁寺只是海坛山的配套工程,其主体海坛山才是演绎了温州




           14
           15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