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鹿城史志》二O二一·秋冬(总第十六期)
P. 26

江水所覆盖。瓯江沿岸居民靠江吃江,以江为生。为了祈福避灾,最大的

           愿望是“建庙山巅,祠海神以镇之”。从而历史上海坛山上庙宇林立,香
           火甚盛,令人神往。
               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南宋“咸淳间,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以

           为异”,未几,温州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丞相 —— 陈宜中。后来的明万历《温
           州府志》记载:“童谣云,海坛沙涨,温州出相。宋咸淳间郡人陈宜中、
           皇明宣德间黄淮、嘉靖间张孚敬大拜,皆如验”而且至今仍有“海坛沙涨,

           温州出相”的谚语在流传。
               其实,海坛山可一分为三,西北为海坛;南麓为慈山;中央为中山。
           海坛山的西南山麓除天宁寺、嘉福寺外,还有温州二中的校园。那是我的

           母校,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仅熟悉,而且还倾注了青春的激情。校园里
           的参天樟树,绿荫如伞,当年艺文学堂留下的西洋建筑和“三好楼”“五

           爱楼”等建筑,构建了母校的形象,只是曾为图书馆的西洋建筑被拆而惋
           惜至今。读书时,因校园毗连海坛山,在我们眼中仍把海坛山看成是校园
           的一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班级的同学从操场的后门上山,参加海

           坛山园林的改建,用我们的双手平整了山坡,清理了旧坟地,园林工人还
           种植了桃花。每当春天时节,山坡上的桃花盛开,一片粉红,恰似是天上

           飘落的彩云,为我们的青春添加了几许的浪漫。放学时,我们还成群结队
           到摆放着高射炮的山坪上玩耍。只见炮筒高傲地翘起,有点威武,但不知
           是对付谁的。山腰附近还有堡垒,几乎全陷入地下,只露出射击的洞口,

           也不知是民国时期留下的,还是后来建造的。
               伸到江边的海坛山,当年有一条高高的山岭,路旁开设着各种商铺,
           非常繁华,人们称之为“岭背”。古城朔门与东门以“岭背”为界,岭西

           为朔门,岭东为东门。“岭背”虽然消失了,但故事还是不少。1945 年,
           胡兰成避难温州,也曾经来到海坛山。他在《今生今世》写道:“十五日
           到海坛山,看庙戏。山下即瓯江,一埭街密密排排都是海货与竹木米粮杂

           货的行家栈家,瓯江的水平堤,直要打上店门前来”。他描写的就是海坛




           16
           17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