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44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匮乏,粮食短缺,加之地域不广,一旦打起仗

           来则难有退身之地,完全不具备隐居的条件,陈宜中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的正一品官员,绝对不会选择这个地瘠民贫、鸟不拉屎的地方;再者,洞
           头史志部门,也曾多次对陈宜中隐居清澳之事进行调研,最后都终归未果。

           此外,还有《兰溪陈氏宗谱》记载的其祖始迁自“清澳”,据康熙陈谱载,
           原兰溪陈氏始迁于青岙(青山),所以这也是同音字所造成误写。由此可知,
           “青岙即今之青山”可成史实。

               原因之二:以为重名。同音往往跟重名混杂,但两者各有异同。不同
           点是:同音地名是同音异字,而重名是音字俱同。比如,龙湾区青山老地
           名“青岙”,与平阳县水头“青岙”是重名。现在,人们心目中之所以没

           有青山“青岙”的印象,是因为一些专家竟把青山“青岙”误写作七都“青
           奥”或洞头“清澳”,以为“青岙”与“青奥”“清澳”都是重名,没有

           什么区别,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以致认为“青岙”就是七都“青奥”
           或洞头“清澳”。
               在今温州城区(四区),与“青岙”地方重名的迄今尚未发现。据康

           熙陈谱载:“青岙即今之青山也,青山为与权公(陈宜中字与权)旧游地,
           其后守益公迁居青山,亦继与权公之志也。”谱序中出现“青岙即今之青

           山也”,这是序作者补充或强调说明当时陈宜中“旧游地”叫“青岙”,
           现在已更名叫“青山”。也就是说,清康熙时期青山陈氏修谱之前,“青岙”
           已易名“青山”,显然,为青山“曾用名”青岙提供了根据。其实,随着

           时代的变迁,地名变更也是正常之事,何况“山”“岙”相互密切关联的
           青岙改青山,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呢。
               一个地名的命名往往跟当地的地域环境相关联的。弘治《温州府志·邑

           里》记载:“七都任洲、沙洲、青奥。三图。”其中“青奥”,属七都,
           不同于青山的“青岙”,虽音同而字形却不同,而“奥”即是“嶴”少了
           一个“山”字偏旁,这也可说明七都青奥并不是山岛,而是由于瓯江潮涨

           潮落由泥沙长期冲积而成的地方,所以未必加山字旁。而青岙却是与山岙




           34
           35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