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47

由此可悉,专家“论证”了大半天,其证明的“青奥”并非青山的青岙,

                  而是七都的青奥,原因是所论证的观点与原谱中的观点不对号入座。这样
                  一论证,则将陈宜中本是青山青岙人竟被讲成是七都青奥人?!纸上谈兵,
                  徒费心机,白白空证了一番,反而还起了反宣传作用。也就是说,事实终

                  归还是事实,仅靠更改史料是成不了事实的。
                      众所周知,凡三段论推理,大前提与小前提,必须有“等量”关系,
                  否则不能推出真实的结论。上文所论证的清澳、青奥、青岙(青山)是三

                  个不同的地方,压根不具备什么“等量代换”的条件,怎么能得出可信的
                  结论呢?这样一来,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证明“青岙即今之青岙”的目的。
                  逻辑推理,并非随心所欲,并非搞什么文字游戏。论文的大忌便是论点不

                  正确、论据不真实。
                      例二:明礼部侍郎瓯滨王瓒为《青山陈氏宗谱》赠序,即康熙本《原

                  序》:“陈氏之族……始自太尉世善公,暨乃弟世矩公也。世善五传至与
                  权公,为宋丞相,因论丁大全,陈自强与众不同,遂托病遁迹青山……”
                      从这段《原序》转到《宋末宰相陈宜中》一书中,其中“遂托病遁迹

                  青山”一句却被改为“遂托病遁迹青岙”,即把原文中“青山”改为“青
                  岙”。这样一来,反而引起人们质疑:难道“青岙即今之青山”是伪造出

                  来吗?殊不知,王瓒作谱序说陈宜中托病遁迹青山,这是既成的史实,康
                  熙陈氏谱序“青岙即今之青山”也是史实,不用将“青山”改为“青岙”,
                  也可推出陈宜中托病遁迹青岙。

                      从例一、例二中看来,专家思想相当紊乱,一会儿将“青奥”改为“清
                  澳”,一会儿将“青岙”改为“青奥”,一会儿又将“青山”改为“青岙”,
                  犹若变色龙,变来变去,反而将真真正正的青山“青岙”变为七都“青奥”,

                  最终牛头不对马嘴。
                      原因之四:偷换概念。例如,叶适《故知广州敷文阁待制薛公墓志铭》
                  中有:“六年,高宗帆海入青岙门,幸水陆寺。”可见青奥与水陆寺相近,

                  青山与水陆寺同属华盖乡。至此青奥即青山的结论可成定谳。



                                                                                     瓯 东
                                                                                   鸣 鹿
 37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