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23
自我的不和谐,意味着客观与愿望的分离。官场上找不到真正的生活,真
正的生活只存在于自然之中。因为诗人从前有过这样的生活,所以存在于
不和谐之中的精神不应转向现在,而应转向过去。把自然作为精神庇护之
所的观点,引出了一种不同于魏晋时代的观念:自然不是来自自然、又表
现自然的哀伤之物,而是归于内心的精神象征”。这作为自身“内心的精
神象征”,为解读谢灵运山水诗,是又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在阐述谢灵运《游南亭》一诗时,顾彬分析“尽管诗人对时令从春到
夏的转换感到惊异,且也想到了人生易老,但面对大自然的喜悦还是占了
上风。因此精神与自然得以平衡”“欣赏自然之美的纯净的自然观 ”等。
在深化日本汉学家小尾郊一“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的“赏心”认识
时,顾彬提出谢灵运“在他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由此,
可证“谢灵运在自己的诗中展示了一种新的自然感受,即客观地评价自然
美,使之不受主观 ( 观察自然的诗人 ) 情绪的影响。他有意识地把这种新
的评价,与过去相区别”(德国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0 年 1 月出版,141 页至 147 页)。
3. 史耐德:谢灵运是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结合之奠基者
史耐德是美国知名汉学家,他不仅喜爱山水,也特别推崇信仰佛教的
谢灵运。史耐德在对中国山水诗与禅宗的论
述中指出,“中国山水诗传统早期的大师,
山水诗与佛教思想结合之奠基者,应该就是
谢灵运。谢灵运天生喜爱大山大水,不只常
出访山水胜处,而且作诗歌以志之。六朝之
宋少帝即位后,谢灵运出任浙江南部近海的
永嘉太守一职,后又在会稽与友人作山泽之
游,游遍今日绍兴以南、以西的会稽山一
带。他爱游玩的佛寺也多坐落山水佳处”。
史耐德还在《在中国的“野”》(“Wild’in
念 纪
辑 专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