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24
China”),郑重指出谢灵运这位着迷狂野大自然的诗人 :
“对中国南部林木茂密、陡峭的山特别着迷 ( 这些山峰高达四千至
六千尺 ),他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爬山、游山,包括有一次劈山径探索之旅
长达一个月”(钟玲著《中国禅与美国》,首都师范出版社,2009 年出版,
第 143 页)。显然,史耐德将谢灵运山水诗作为六朝佛教发展史,来解读
其山水诗佛教意识的内涵,有着可取的一面。他认为虽然那时达摩还没到
中国,禅宗在中国还没有传法,但谢灵运是信仰佛教,广交僧人,甚至资
助佛教推广。
三、田晓菲、萧池 海外中国学者对谢灵运的认识
1. 田晓菲:谢灵运总是处在一个中间站
田晓菲是一位对中古文学研究有造诣的年轻学者,现任美国哈佛大学
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在《神游》一书中,她对谢灵运有着独到的解读:
“谢灵运的诗可以被描述为炼狱的诗。诗人永远在寻寻觅觅,有时他以为
自己能够在山水中辨识出来意义,在图案里找到精神的安宁与解脱。谢灵
运的游历用佛教语言来说乃是‘中有之旅’;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旅游者,
永远困于具有过渡性的中间地带,不断寻求新的栖身之地和下一轮投生”
(田晓菲《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三联书局 2022
年三月版,第 23 页)。
此外,田晓菲还引用她的丈夫、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对谢灵运的评
点:在前往永嘉的途中,谢灵运枉道始宁,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过始宁
墅》。如宇文所安说 : 无论他去哪里,都不过是“过”而已。(Stephen
Owen,“The Librarian in Exile,”p. 219.),他在家园作短暂停留之
后仍会继续前行。这样的认知,概括了诗人生命最后十年的生活和作品。“他
总是处在一个中间站,这不仅构成了谢灵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自我定位,
也构成他诗作中的心灵地貌”(田晓菲《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