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0 - 教育志(一)
P. 470
个县(市、区)各指定1所区乡中心小学开设卫生课,1987年扩大到全部城镇小学及有条件的
乡镇小学。各年级卫生课教学时间均于自修课时间内调剂,隔周安排1课时,并列入课程表。
1988年秋季起,全省城镇小学及区乡中心小学均已自一年级起开设卫生课,省卫生防疫站也
安排录制了《小学卫生课教学示范录像》,供学校作教学参考。1985年起,杭州市部分中学开
始开展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法制教育为重点的青春期教育试验,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以讲座形式进行。至1989年,此教育试验已扩展到45所中学,占市区直
属中学和厂办中学总数的85%。其他县(市)也有少数中学逐步开展这方面的教育。1987年
起,人口学家马寅初故乡嵊县的浦口镇初级中学试设人口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1988年9月,省教育厅在全省指定了23个县(市、区)的30所中学作为进行人口教育的试点
学校。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初中均设置有体育与保健课
程。2001年后,全省中小学执行国家新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不再专设卫生课程,相关教学
内容仍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二) 校园卫生
清末时期,浙江省各中小学堂自订的种种学堂规约,通常均包含有维护学生个人卫生和
学校公共卫生的条款。民国时期,卫生教育被列入训育管理范畴。全省城市小学大多建有卫
生晨检或午检制度,规定学生须洗净手、脸,常剪指甲,进校门后须对镜整理仪容并相互检查
指甲、手帕和服装等。有些学校并组织有学生卫生清洁队,除打扫校园内各公共场所外,也去
校外扑灭蚊蝇、打扫街道公共卫生。全省中学也均有不准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定期进
行全校性卫生大扫除等规定;有寄宿生的学校,尚有学生须按时作息,禁止深夜读书,平时保
持内务整洁等规定。并常在课外举行卫生讲演会,进行普及卫生知识的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学校应注意“健康第一”的指示,全省中小
学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要求学生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
吐痰等个人卫生习惯,并对校内的公共场所实行分区卫生包干检查评比制度,以保持校容之
干净整洁。1958年后,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学校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讲卫生、
消灭学生中的主要疾病为内容,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少
学校和班级据此制订了卫生工作计划,开展卫生红旗循环比赛,并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经常
性的检查评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小学大多缺失卫生工作制度,校园普遍出现“乱、脏、
差”现象。
1978年后,全省中小学贯彻教育部、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
知》,重订或恢复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并按《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要求,倡导“以
卫生为光荣、不卫生为耻辱”,广泛开展“五要”(要定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服、勤洗
澡,要勤剪指甲,要勤理发)和“六不”(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用公共毛巾、茶杯,不乱扔
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涂墙壁)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
校园卫生制度也在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得以恢复,一些学校并有“学生自带抹布上学,随
时维护环境卫生”的规定,校园卫生面貌有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