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1 - 教育志(一)
P. 471
自20世纪80年代起,直至2010年,全省中小学校园卫生工作均与执行《中小学生守则》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的卫生文明习惯养成纳入日常行
为规范之中,学校公共卫生工作则与“绿化学校,美化校容,优化学习环境”一体化,成为学校
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学生保健
民国时期,浙江省中小学生中患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皮肤病的较多,营养不良及有脊
柱畸形等缺陷者也较众,并常受痢疾、伤寒、疟疾、天花、脑膜炎等传染病流行的威胁。衢州、
处州一带农村,尚有血吸虫病大面积流行,也成当地学生的常见疾病。其时,省内各城镇中学
大多建有学生体检制度,对中小学生实行防疫注射也渐趋普遍。
民国25年(1936年),省教育厅制定《乡村小学卫生设施暂行标准》,部分乡村小学开始
配有为学生进行防疫注射和简易治疗的专门教师。民国34年,省教育厅又发文要求全省各
中学普遍做好三件事:开设生理卫生课,实施防疫注射和清洁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体格
检查。各校大多能遵此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由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主管学校卫生工作,并由当
地卫生防疫站给予配合。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乡中心以上小
学逐步配备有专(兼)职保健教师,于适当培训后,负责校内日常卫生宣传教育和处理学生的
小伤小病。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小学并设有卫生室或配有药橱,一般的小学则配置药
箱,置备一些常用药品。中学均设有医务室,隶属于教导处。学校的医务卫生人员须负责日
常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和学生常见病防治,负责监督学校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体育卫生,
并对学生不定期地进行体格检查。
20世纪50年代末,天花、霍乱、伤寒、疟疾、疥疮等流行传染病已逐步得到控制或基本消
灭。浙江省中小学生的主要常见病除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等疾患外,近视率尤呈上升趋
势。防治主要常见病、保护学生视力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和学校关注的要务。1961年9月,省
教育厅、省卫生厅要求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或课外活动时间,每月进行一次卫生讲座,讲授基
本的卫生知识和防治主要疾病的常识,由学校的保健教师或聘请的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
员做辅导报告。1962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又下发《关于加强学生视力保护的联合通知》,
全省中小学校随即普遍采取控制学生作业量、改善教室采光、调整课桌椅高低、指导学生用眼
卫生、开展课间眼保健操、推行针灸或药物治疗等学生视力综合防治措施。
1978年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停滞的学生视力保护、口腔卫生保健和防治肠道寄
生虫疾患等工作重新得以恢复。同时,也加大了防止体育运动伤害,防止学生在江河游泳时
发生意外事故,防止在学生春、秋游等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等安全教育力度,并对女生进
行经期卫生教育指导,对中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
1981年9月,全省80所重点中学和杭州、宁波、温州三市的部分中小学开始试行“中小学
生体质健康卡片”制度,此后又逐步扩大至全省中小学。1983—986年,省教育厅(委)、省卫
1
生厅等部门组织了281名医务人员和体育教师组成6个检查组,以杭州市、宁波市、丽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