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9 - 教育志(一)
P. 549
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新机制,妥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清退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人员,
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教师德、能、体的全面发展,涌现了一大批
“浙派教育家”,稳定和扩大了教师队伍。
——学籍制度的革命性变革:2004年,省教育厅对普通高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
学籍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并首创了有准学籍制度之称的《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取消
“开除”“勒令退学”“取消学籍”等惩罚性措施,“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性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
校不得取消其学籍”,“被人民法院宣告免刑、缓刑、假释、判处非监禁刑罚的学生,学校应让其
继续留校学习”,“解除刑事强制措施、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
复学”,等等。面临15年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局面,遵照教育公平的理念,肩扛社会文明链条
中专司教育职能的学校,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责任。
——课程改革:从1987年开始,长达8年的“柯桥实验”,以“基础教育和人的现代化”为
主题,既是对当时农村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也是对校长和教师的一次现代化教育思想的
熏陶,并为2002年浙江加入全国第八轮新的课程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2002年,浙
江省投入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轮课程改革:一改基本理念,二改培养目标,三改教学内
容,四改教学方法,五改评价方式;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层建设体系,建立民主、合作、探究三维教学模式;2002年,浙江省在杭州
市余杭区、宁波市北仑区、义乌市进行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每一个设区市选择一个县(市、
区)进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全省全面实行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此后,以“减总
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为总体要求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启动。
——推进素质教育:浙江省推进素质教育讲三句话,即“以德育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
心,以小班化为载体”。省教育厅在湖州市试点的基础上推开了“德育导师制”,谓之“全员德
育”,在宁海县试点的基础上推开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谓之“保底”,确定了
萧山市等6个素质教育实验县,鼓励诸暨、杭州市下城区等一部分县(市、区)尤其是农村已经
自然小班的地方进行小班化试点,采取一系列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措施,建立“轻负担、
高质量”联系县机制,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实施“3+x”高考模式,明确小学生免试就近进入
初中学习,省一级重点高中部分招生名额下放到初中,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保证学生每天
1小时体育活动,对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加强科技教育、劳动
教育和艺术教育,等等,素质教育之花开遍浙江的东西南北。
如果说浙江省从1985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启动到1997年的“两基”通过国家总验
收以来,以上所阐述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单独的子系统的话,那么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强力
推出的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的“教育强县”建设,则是一个包含丰富教育内涵的综合系
统,它把各个县(市、区)推上了一个不想重视也得重视教育的风口浪尖。教育发展业绩纳入
地方官员升迁考核,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年度考核。
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个乡镇热情参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教育系
统拼命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