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2 - 《鹿城区志》
P. 1252

. 1132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六十二 民  俗       . 1133 .




 吉祥喜庆。大的三四斤,小的仅几两。送到女家,  次拜祖先,最后夫妻对拜。拜见长辈后,再由两个
 一般是大的送一个,小的视女家亲友多少而定,表  “利市人”用米筛遮新娘额,踏布袋入洞房。踏布袋,
 示祝贺新婚夫妇幸福甜蜜、早生贵子。今民间男女  寓接代之意。入洞房吃汤圆和“和同饭”。客人们
                                                    第四节节丧节葬
 订婚仍喜用糖金杏讨彩。也有用巧克力制成的糖金  吃“新孺人圆”(新娘子汤圆)。喜宴后宾客拥入
 杏。  洞房,谓之“闹洞房”。结婚第二天,新婚夫妇要
 往女方探亲,叫“回花”。     境内自古崇尚“重葬厚殓”、“入土为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沿用土葬风俗,并开
 ࡑ߾౽Ḥ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礼尚简朴,男女领  为图吉祥延寿,不少人过了 50 岁就提前做殓衣,          始宣传提倡火葬。1964 年建立翠微山骨灰公墓。20
 旧时,女儿出嫁,母亲为其“上头”、“开额”,  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免去旧婚俗的繁文缛节。  俗称“寿衣”或“百岁衣”;购木料预制棺材,称“立  世纪 80 年代社会上厚葬风回潮,修祖坟建新坟,
 整理嫁妆。男方打扮洞房,安置喜床。结婚日,男  集体婚礼、旅游结婚为城内部分年青人喜爱。70 年  寿”,也叫“寿枋”或“百岁枋”。枋涂红漆,男  导致“青山白化”;迷信大出殡,动用自行车、摩
 家发轿迎娶,新娘与亲人哭别。花轿抬至新郎家,  代起婚俗趋繁,订婚送金饰,嫁妆有缝纫机、手表、  棺写“福”字,女棺写“寿”字;还择地筑坟,称“生  托车、汽车,送葬队伍有长达几公里。丧葬迷信品
 鸣放鞭炮。伴娘扶新娘下轿,跨过大门口的“火盆”,  自行车、收音机等“四大件”;80 年代有电视机、  寿坟”。用红字写上“寿域”,刻石碑名志,生者  泛滥。1987 年后全区实行殡葬改革;整治椅子坟,
 谓之“燂红”,意为祛邪化吉,预示一对新人日子  收录机、高档衣服等;90 年代彩电、冰箱、空调、  用红字,死者用黑字。民国前盛行,一般倚山而建,  推广公墓建设;禁止出大殡,禁售丧葬迷信品。沿
 会过得火红。在司仪礼赞声中,新娘新郎先拜天地,  洗衣机、摩托车等。电脑、平板电视、音响、小轿车,  以砖石为材,前方后圆,墓背半圆围墙,形似扶椅,  街吹打、做道场、撒纸钱等陈规陋俗稍有减少。有
              俗称“椅子坟”。一般上下两坛,多则三四坛,可                            关部门深入企业、居民区开展“火葬好”的宣传,
              作 10 多对墓穴,供三四代人安葬。普通椅子坟占                          进步居民区32位老人联合签名,向全市老人发出“死
              地30多平方米,豪华的占几亩地。人死亡,择时入棺。                         后火葬倡议书”。不少老人放弃寿坟,选择公墓;
 第二节节生节育
              棺木四周素绣白围,上置纸扎,家人牵手沿棺“围丧”                          有的老人嘱咐子女将遗体献给医院,或将骨灰撒入
              三圈,落钉。老人亡故设灵堂,挂白帏,搭“灵桌”,                          江海。1990 年又建成雪山公墓。殡仪馆从接遗体、
 旧时生头胎,要向多子女家讨婴儿衣服,对方  皆取吉祥之意。妇女产后一月内,俗称“做月里”。  香烛油灯祭供。子孙们披麻戴孝昼夜守灵,亲友吊  告别仪式、火化到送骨灰,实行“一条龙”服务。
 送单、夹衣各一,并用红线、万年青柏缚之,以示  外婆家要送猪肚、索面、蛋、鱼、糖、姜等,俗称“送  唁。富家每七日做一次佛事,念经、放焰火、做功  亲友送花圈、花篮、缎被面等,主家答谢为雨伞或
 吉利。女儿临产,娘家要送“快便肉”,肉约一寸  月里羹”。 家里来客,请“吃索面汤”。婴儿满月,  德,称“做七”;“七七”49 日祭毕撤去灵堂。出  毛巾、香皂等物。1991 年政府投巨资建造基安山陵
 见方,要切得端正,俗信孕妇吃了能顺利分娩。新  亦称“弥月”。有“大满月”(40 天)、“小满月”(30  殡时,子孙丧服丧冠在前,端遗像,扶灵柩,抛纸钱,  园,内设殡仪馆、火葬场和陵墓区。1999 年全面推
 生儿,先向邻家讨奶吃,叫“吃开喉奶”。开喉后,  天)之分。摆酒席庆贺,曰“满月酒”。宾客送礼,  放爆仗,亲友拥香亭、容轿、花圈随后送上山。  行火化制度及公墓的普及,丧仪也逐步简化。
 才用母乳喂养。时辰选潮平,俗信婴儿能一生平安。  红包上写“汤饼之敬”。小儿周岁,俗叫“对对”、
 生男要讨生女家妇女奶水,生女则反之。儿生三日,  “对周”。外婆送四季衣服及银饰物、玩具等,亲
 俗叫“三朝”。洗生婆为其洗浴,换新衣。外婆要  友送贺礼,主家设宴请客。以上习俗如“送月里羹”、
 送衣裤、帽鞋、抱裙、兜篷、尿布及坐车、立车等。  “吃索面汤”、“对周”设宴请客,今仍在流行。  ֻඹᅣᅣྐဟ༝෌
 还送红蛋、红橘、红花生、福寿糕、彩饼、仙桃等,

                  旧时城区庙宇众多,群众迷信鬼神,求神拜                           树立科学文明的观念,许多封建落后的行为,逐
              佛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破除迷信,                            渐在民间消失。
 第三节节寿节庆



 家人逢生日,要吃“长寿面”。今更注重儿童、  聚一堂庆寿,亦有开明寿星将寿宴款捐赠慈善事业。    第一节节神灵崇拜
 青年生日,亲朋好友多送生日蛋糕、贺卡、衣物等,  “做十”,亲友要送寿礼,五十岁送糖糕,六十岁
 或点歌、登报祝贺。旧时,一般 50 岁开始做寿,  以上送寿桃,其中外甥和女婿必送厚礼。有红烛、
                  ሱಖപḤḤ                                         搭成小庙供奉。灶神,为司灶之神,几乎家家在灶
 十年做大寿,称“做十”。寿堂张灯结彩,挂寿屏、  寿桃、寿面、寿酒、寿联等。最隆重的是寿桃山,
                  古时人们对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                         头搭小龛供奉,每至岁终,要举行祭祀,送神上天。
 寿联等。寿日,家亲齐集,按辈份叩拜行礼。寿翁(婆)  二米多高的木架,上下七八层,摆满寿桃与米塑戏

              均认为有神掌管。俗称“太阳神”、“月光佛”、“火                          又因境内多樟树、榕树,根粗叶茂。故俗信树有树
 分“百岁钱”。摆酒席招待客人,富家还搭台演寿戏。  曲人物。须用彩盘、高灯,吹打抬到寿星家。近几
              神爷”、“龙王爷”、“五雷佛”、“闪电娘娘”。                           神,能保人平安,除点香烛拜祀外,有人将小孩拜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多在酒家设寿,亲朋好友会  年来,一般亲友以现金代替寿礼,动辄千元以上。
             “土地爷”,传为管理和守护土地之神,城内泰山宫、                           树神为干爹,谓能保佑孩子平安成长。今科学进步,
              水窟头等庙都曾供奉,农民普遍信仰此神。郊区村                            社会发展,民间对自然神的崇拜基本淡化。
              头设土地庙,比较简陋;也有在田头尾角,用石块
   1247   1248   1249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1256   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