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29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129·

             开化县志卷七




                                      建 置 志(目八)

                                城池 公廨 学校(附书院) 会所

                                公共建筑 坛庙 寺观 坊表




                  人生需要,日趋纷繁。建置之兴,与时俱进。穴居野处,进而为宫室车舆;断发文身,
             进而为衣裳弁冕。此人群进化之公例也。近六十年来,科学进步,物质倡明;饬材办器,
             月异日新。开化虽僻在偏隅,亦莫不随时兴革。爰按旧志,酌为分并。虽有损益,不失故
             实。存旧以彰往迹,增新以应将来。俾后来者,知经营创造之艰难,而深思夫物力之不易
             也。志建置。



                                             一、城 池



                  开化旧无城。明武宗正德六年,饶寇犯境。知县杨灿用耆老徐瓘等建议,
             规画城址。东临金溪,西倚山阜,南北据平壤。周围二千八丈五尺,高一丈二

             尺,厚一丈。辟门六,上各建楼三楹,南曰“迎恩”,北曰“望极”,东曰“金
             钱”、曰“通济”,东南曰“起凤”,东北曰“钟秀”。水门二洞,窝舍十有四所,
             雉堞凡二千一百六十。嘉靖十八年圮于水。至二十九年,知县周应奎重修之。
             筑护堤,辟马道,规制仍旧。隆庆二年,知县朱谕增筑城垣,高三丈,并建南
             北月门。五年,知县徐仲濂筑石土忠于龙潭之口,傍钟山之麓,长百丈,高广一
             丈,以御溪水冲激之势。后五十余年,城渐圮。万历末,有盗逾东城劫典铺,
             其西城倚山者亦半塌。入夜虎越城,常至市中。
                  天启三年,知县王家彦,议修筑城为一劳永逸计。采石厚奠,设官陶以为
             砖,每砖大恒砖之四。费苦不给。适有鹾直指傅姓者,捐三百金以为倡。于是,
             民之好义者助工有差。王公亲自稽核工程,不数旬而工程告竣。明年,邑大水
             仅入城之东南角,城中之人得无漂溺之患。众为祠于南门,祀傅公;又于西城

             之绝顶建亭,曰“王公亭”。(以上据《雍正志》)
                  明方豪《修城记》
                  始开化未有城,有城自佥事刘公祥炳始。开化恒忧饶寇,正德四年寇至白渡,越三年
             又至壕岭。刘公巡开化而忧之,乃与分守参议罗公钦德议城,开化知县容侯九霄、杨侯灿
             相继从事,未朞而成。成而刘公去,去未久而寇复至,是为正德八年。开化乡里鲜有存者,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