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47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147·
佥判赵汝标,节义魏亨中,元举人鲁贞,明侍郎吾绅,长史金实,御史徐銮,
教谕吾冔(明正德七年题准入祀乡贤),副使方豪,副使徐文溥,隐士徐昱,郎中汪
嘉会,训导宋鸿,学正徐琏(嘉靖三十四年入祀),孝廉汪朝仕(明天启三年入祀),中
丞徐世荫,尚书汪庆百(清康熙十二年题准入祀),清主事方元启,贡士詹奎元(雍
正元年题准入祀),贡士戴九镛(乾隆十二年四月入祀),尚书戴敦元(民国五年呈准,未举行
入祀典礼)神位。
崇圣祠之左为明伦堂三楹,后为尊经阁,又左为教谕署,其训导署则其西
南三十步,教谕署之南为士地祠,设文信国公神位,旁为先辈堂,设历任教师
有教泽者神位,训导署之东为昭忠祠。
觉罗满保《重建开化县学记》 国家设立学宫,自京师之辟廱以至郡邑,虽山陬
海澨僻远之地,莫不有学,是即三代盛时庠序之遗意,所以育贤才,美风俗,法至善事至
重而不可缓也。衢之开化邑在万山中,旧有学宫一区,屡废屡修,具载前志。明神庙时,
迁于城外之钟山,离县治少远,师儒之弦诵,月吉之讲社读法,不能具举。于是日就颓圮。
官斯土者,有志修复而力未逮也。邑之孝秀詹锡武,奉其父明经奎元之遗命,锐意营建,
而广文查谨以名孝廉来秉铎,偕其训导陈昕烈具文通详。经始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告成
于雍正元年九月。积屋之楹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休息之庐,至于庖湢库厩咸具,
用缗钱若干。皆詹生之私财。故其赀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甫逾期年,而开之学焕然复
还其旧。落成之日,佥词请记于余。余嘉詹生之孝,而趋事之敏也。因招开士而告之曰:
尔知国家建学之意,岂惟是训诂、词章以为弋取科名荣誉之具乎?亦教之孝弟而已。夫孝
者百行之原。圣人有言,我行在《孝经》。诚使家敦天性之爱,户有孺慕之良,则风俗醇美
于下,而犯上悖乱之事必不作,由是修于身,型于乡,达于政,事举而措之耳。《记》不云
乎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居处不庄,非孝也;战阵
无勇,非孝也。詹生奉其父之绪言,挥斥二三千金,以建此庙学,尔多士来游来歌,以瞻
以仪,其亦有所观感而兴起乎!今天子以大孝治天下,尤尊崇圣教,以风动海内。崇启圣
之封号,加乡会之恩科,广子衿之额数,其加惠于学校者,恩泽至溥。而开之学适成于斯
时,大泽将至,有开必先育贤才而美风俗。余于开有厚望焉。遂书其语,以诒开之士。虽
然是岂独为开之士言之乎。
李馥《重建开化县学碑记》 圣人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常流不息。而
奉圣人之道者,亦世有其人。因奉圣人之道而崇圣人之祀者,亦邑有其地。地有迁移,而
祀无或替。无他,道不变也。岁壬寅冬,予自秦淮来抚浙土,方有意振兴文教,而秉铎于
开化者以学宫之圮见告,先是一岁已请于前任都御史屠公而为之经始矣。开化为衢之属,
虽僻处万山之中,而天地灵淑之气实式凭焉,岂无有志圣人之道而得其传者,乌可以兴教
之地而听其颓败已乎?且学宫之兴废者亦屡矣。宋以前不具论,政和间由县治之西徙于东,
祝融告警,荡然无存。淳熙乙未,复迁于东二十步。至明之嘉靖而山水迅发,洪波怒涛,
奔突漱啮,庙貌泯焉。夫以圣人之祀,一灾于火,再灾于水,岂司其事者之不戒,而肄于
其肆者之不能备御哉?盖地气推移,将视神之所栖而为巩固绵远也。于是,邑宰程伦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