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50

·150·      卷七    建 置 志

                  附:书院
                  包山书院 在县北五十里马金镇。宋淳熙间,有汪杞号端斋,曾游吕东莱
             先生之门,即家为义学,祀朱、吕二先生。后族人汪浤,立塾于包山,以继端
             斋之志。浤子然、孙继荣,请于朝,赐额“包山书院”。今圮。
                  张宗元《包山书院记》                衢州开化包山有书院,始于宋咸淳间,成于至元二十六

             年,其迁则元统元年也。初,马金有乡先生汪杞,号端斋,尝游东莱门,即家为义学,祠
             朱、吕二先生。后六十二年学废,其族有名浤,号水竹,立塾包山,以续端斋之志。阅四
             十四年,水竹子然,孙继荣,请于省,立教官以塾为书院。又四十四年,括苍王有恒奉省
             檄视学事,病书院之偏且远也,思所以易之。因访义学故址,得之马金坂,厥土孔刚,带
             山面阳,于迁为宜。王公曰:“吾其图之。”于是归直于他姓,而复其地度材计工,命诸儒
             分任厥役,咸欢趋之,始于元统元年夏,历冬乃就。礼殿揭揭,仪门崇崇,堂曰明伦,阁
             曰尊贤,祀朱、吕二先生于阁。先正之有功于学者,咸以次列。置经籍,补祭器,凿池井,
             缭垣墉,凡学之具莫不咸备。地既爽垲,学复旧观。十一月朔,率士子舍奠于先圣以告成。
             时予始成进士,命予记之。窃闻先王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若夫五常

             之天性,五典之人伦,大而天地之理,小而应对之节,知之始行之终。上非此不教也,下
             非此不学也,是以道德一而风俗同。自朱、吕诸贤讲明正学,若日月之丽天,至于今昭如
             也。诸公食于斯,习于斯,其益求二先生之道以自修,非惟不负先正建学之意,贤守令勉
             励之笃,王公左右之功,亦所以日进高明而底于成也。诸公勖哉!元统二年三月。
                  一封书院 在县西二十都东砂大埂坞口。原宋咸淳甲戌(十年)科进士程
             德建。中祀安抚宿、都官郎中迪、赠少师卫国公俱诸祖神位于内,延名师以训
             其族之子弟及门弟子,咸接遇之。废于元末兵火。
                  南峰书院 在城内南墩。为徐氏族人讲读之所。今圮。(据方豪《昆山稿》)
                  天香书院 在县南卧佛山下。乾隆初,邑人戴世伟捐西山别业房屋为之。
             道光季年坍塌。咸丰六年,知县高道生、教谕郑凤锵劝捐新之。同治三年毁,
             知县方业崇购旧屋数楹,称址重造。
                  李书升《天香书院记》                作人之化,自古为重。周制闾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书院之设,其闾塾之遗意乎?《尚书·大传》:大夫七十而致仕,老其乡里。大夫
             为父师,士为少师,岁事已毕,余子皆入学。王制所谓造士进士而升于司徒,升于司马者,

             皆乡之秀士也。其在《诗》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美宣王之善养众材,如
             农人之善养嘉谷,采之不胜采耳。闾塾之功,与党庠遂序并重。古之善牖民者,文翁之于
             蜀,亲自饬厉岁举,博士弟子贡之京师,名埒齐鲁,其所察举,有至郡守刺史者。他如卫
             飒之于桂阳,鲍德之于南阳,宗元之于柳州,荒陬僻壤,犹堪起化,而况开虽岩邑,犹是
             两浙人文之地哉!国家文教覃敷,既已建立黉序,庶士蒸云。而外此,秀良蔚起,无广收
             博习之所,以宏化诱。余下车伊始,询考本邑义学僦居梵王余舍,弦诵之声与磬鼓相间,
             且乏膏火,贫者无由卒业,思欲别为创制而难其举。今年秋,孝廉戴世伟与其弟侄,以先
             人遗志捐西山别业为义塾,地广三十三弦,袤二十九弦。宅两进,各五楹,前庭闳敞,后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